现磨热咖啡“从天而降”,搭乘观光直升机赏风光,利用农业无人机实现精准作业,打个“空中的士”上班避开早高峰……近年来,越来越热的低空经济赋能交通物流、文旅融合等新场景,为发展打开新空间。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空间是宝贵资源,未来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空间的争夺。低空经济正是“向空间要效益”。依托低空空域,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低空经济涉及旅游观光、物流配送、环境监测、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领域,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发展低空经济,通俗地说,就是把“路”修到低空,寻求新的“致富空间”。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到3万亿至5万亿元,蓝天与地面之间,又一个万亿级产业正在崛起。
当全球不少国家都在角逐低空经济“赛道”时,“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南京成立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联盟,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生态;无锡以丁蜀机场为支点,“撬动”低空业务发展;苏州太仓发布低空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我省各地抢抓这一新兴产业“风口”,竞逐“天空之城”。
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低空经济蕴含无限可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低空飞行”才刚刚起步,必须从基础环节入手,立足于补短板、固长板,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实现低空经济高质量“起飞”。
低空经济能“飞”多高,要看“底盘”稳不稳。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软硬件基础和配套设施,尽快建立健全低空领域行业标准体系,以保障低空飞行的安全和有序。比如,建立全国低空空域统一时空框架标准,加强对低空飞行活动的安全监管与责任追究,关注低空飞行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促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今年1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为相关产业穿上法治“防护衣”。未来,需要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更精确的行业标准、更完善的管理制度,夯实发展“底盘”,助力低空经济安全“高飞”。
低空经济能“飞”多远,要看“动能”足不足。低空经济一端牵着先进制造业,一端连着数字经济、新消费业态,没有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和一流的创新动能支撑,难以实现突破。着眼长远,要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通过集聚力量、攻坚克难,突破通用航空器整机和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要为低空经济装上“数字大脑”。推动构建支撑低空经济的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推进低空经济与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等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期待各地抢抓“风口”,因地制宜出台支持政策,完善地方性法规,开发特色应用场景,让低空经济动能更足、“飞”得更远。
杨丽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