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思祥
2月以来,徐州多地经历了强寒潮雨雪天气,如何确保农作物安全越冬、最大限度减轻农户的经济损失,成了每个农业从业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农业生产如何“智慧抗冻”?又有哪些“神器”支招?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防寒“法宝”设施大棚
保障果蔬生长
受强冷空气席卷,刚刚过去的一周,徐州各地普遍迎来了大幅降温和雨雪天气,给果蔬生长带来了严峻考验。新沂市瓦窑镇凭借特有的防寒“法宝”——设施大棚,为果蔬生长筑牢了“温暖堡垒”。
2月4日,在位于瓦窑镇的徐州永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一排排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掀开温室大棚的门帘,一股暖意扑面而来,颗颗草莓娇艳欲滴,与传统日光温棚不同,这里的大棚冬季不需要辅助加热,棚内气温就可达到5℃——10℃,这恒温的秘密就来源于一堵特殊的“墙”。
早在几年前,徐州永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直摸索着温室大棚的建造设计,经过多次升级改造,最终研发出具有良好保温储热性能的墙体,实现了在温室中高温吸热、低温放热的效果。
近年来,瓦窑镇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大棚蔬菜种植,增加收入。目前,全镇蔬菜种植基地有6000余亩,有豆角、黄瓜、西红柿、西瓜等20个品种,真正打响了“瓦窑蔬菜”农特产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在被誉为徐州蔬菜基地的棠张镇,设施大棚也派上了大用场。
当室外温度达到零下8℃左右,在新技园专业合作社,一间间“冬季不加温”的设施大棚内却温暖如春,各类水果蔬菜长势喜人。
这所大棚具体都有哪些科技元素?“在白天,具有特殊材质的吸光膜和黑色地膜能够吸收太阳光热;在晚上,气温下降时,储存的热量能够像地暖一样向棚内输送热能,保障地面温度稳定在10℃左右。大棚前开挖的防寒沟,填埋了秸秆,阻止冷空气进入苗床土壤。大棚墙体、吸光膜角度的设计、防寒沟的深浅都有讲究。”新技园负责人陈孝坤介绍。
通过对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的精准测算,新技园合作社实现了在低温弱光条件下种好大棚蔬菜。采用新技术后,不用烧煤增温,每座设施大棚不但节省费用2000多元,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装上智慧大脑
蔬菜防寒实现自动化
做到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是降低寒潮影响的关键一步,智能化设备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贾汪区穗穗金农场,在大范围雨雪天气到来之前,蔬菜种植基地已经安装上了“大棚宝”,这个充满科技感的物联网终端设备能让农民实时掌握大棚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如遇异常,数据平台会通过短信和铃声预警告知农民采取防护措施,从而避免损失。
除实时预警之外,智慧化设备在应对寒潮的过程中也“大显身手”。入冬以来,多次寒潮来袭,邳州金水杉公司却底气十足,棚内的番茄在寒冷的天气下也能正常生长。走进棚内,记者发现,与普通大棚相比,棚内多了一些用来测量温湿度的仪器设备。
“这些设备通过数字平台与智慧农业大脑相连,能够实现精准管控。”负责人李总介绍,遇到大雪降温天气,大棚里的温控设备会自动关闭通风口,并开启加热除湿功能,让棚内环境保持适宜樱桃番茄生长的状态,“有了智慧农业设施,大棚都不再用人工操作,过去遇到下雪天,每个棚得要很多人忙活,现在一个人就能管理园区内的智慧大棚。”
智慧“抗冻”远不止是将除雪、补光、升温等行为从人工变为自动,更多的是多方面精准兼顾。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卷帘、放风、补光、温湿度、水肥一体化等远程监测,都能通过数字平台下各设备数据的集合实现精准管控。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统大棚犹如生出一层“科技盔甲”,保护农作物不受寒潮侵袭。
从传统的“人防”到现代的“技防”,徐州智慧农业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生产与抗灾方式。如今,依靠智能化设备,农民能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护措施,减少暴雪寒潮带来的农作物受损和经济损失,更有底气面对寒潮等极端天气。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