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在法庭,原告被告在“云端”,法官面对着正前方的高清电子屏,一步步引导当事人举证质证、辩论、陈述,语音识别系统实时进行庭审记录……这样的见“屏”如面、“云”上断案,在苏州互联网法庭已是常态。
作为全国第三家、全省首家互联网法庭,苏州互联网法庭自5月18日成立以来就承担着特殊使命:既要为互联网审判专业化探路,也要通过构建完善裁判规则体系,促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护航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云案云审,融诉善治”,履职半年多的苏州互联网法庭交出了怎样的答卷?记者近日进行探访。
从因“网”而生到“以网管网”
走进藏身于现代化写字楼的苏州互联网法庭,更像是进入了一家互联网企业——走出电梯,就能见到简洁、清爽的诉讼服务台和当事人休息区,随处可见的一块块电子屏和屏幕中缓缓“走出”的数字法官助理,都在向来访者彰显这所法庭的与众不同。
成立以来,苏州互联网法庭已受理涉网案件609件,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95%。当“在线庭审”“24小时不打烊”等形式在传统法庭逐步普及,苏州互联网法庭选择探索一条“以网管网”的新路径。幸运的是,法庭扎根于一片智慧审判的沃土——智慧审判“苏州模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苏州互联网法庭所属的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人民法院更是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电子诉讼全流程、全辖区、全领域覆盖,约七成民商事案件通过在线方式办理。
在因“网”而生的苏州互联网法庭,智慧审判更加“如鱼得水”。以卷宗为例,当不少传统法庭还在为纸质卷宗电子化劳神费力时,苏州互联网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是电子材料,以电子卷宗深度应用为基础,全流程无纸化办案、100%全流程在线办理很快成为常态。
在这片“试验田”里,互联网与司法深度融合的脚步还在加快。在智慧审判“苏州模式”的基础上,苏州互联网法庭创新打造全流程在线“云智”互联网诉讼机制,让法官仅用一台电脑就能完成全案审理,院庭长借助一个系统就能监管事项进展,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打官司。
异步质证,是“云智”互联网诉讼机制的核心环节之一。质证是法庭审理的必要环节,而在证据繁多的情况下往往会占用大量庭审时间。依托虎丘法院自主研发的异步质证平台,当事人可以随时、自助上传诉讼材料,实现非同步参与听证及调解,在庭审前固定争议焦点及无争议事实。“这一模式打破了诉讼活动时空限制,让法庭‘交锋’可以不同时、不同地、不同步,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虎丘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吴万江告诉记者,通过异步质证,庭审时间平均缩短半小时以上,简单案件审理天数缩短近1/3。异步质证机制已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选编、2022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
在吴万江看来,智慧审判不是简单地把庭审“搬”上网,而是让法官办案从形式到内容、从手段到对象都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让互联网司法真正成为法官的办案习惯。推动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苏州互联网法庭的审判团队采用“法官+法官助理+集约中心”的模式,将原本由法官、法官助理或书记员处理的非核心审判辅助事务全面剥离,交由辅助团队集中处理,涵盖了排期推送、开庭记录、财产保全等8项内容,法官更加专注于案件办理最核心的“审”和“判”。“好比是一条生产线,当事人、法官、法官助理等,全都跟着案件走,实现人和事的最优配置。”吴万江说。
从判一案到治一域
段某曾在苏州某文化传媒公司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公司为开通网上直播带货,让段某用身份证进行公司账号的实名认证。离职后,段某要求公司解除账号绑定的身份信息,但遭到拒绝,段某随后将“老东家”告上法院。
这桩看似普通的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背后,包含了许多司法从未触碰的新问题:段某被绑定的身份信息是否属于受保护的个人信息?平台账号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平台禁止变更实名认证规则和个人信息保护又该如何平衡?
开庭前,苏州互联网法庭在第三方平台公司走访了解到,账号实名认证信息一经认证不能修改,但平台可以根据相关法定事由、司法机关的法律文书或行业主管部门的指令,协助对确需修改的实名认证信息予以修改或删除。最终,法庭宣判:被告公司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配合段某删除社交平台账号的实名认证信息。这一裁判,不仅平衡保护了公民个人信息权利与企业网络虚拟财产权益,也探索了平台禁止变更实名认证的例外情形,发挥了定标尺、明边界、促治理的审判职能作用。
苏州互联网法庭成立后,集中管辖苏州市辖区内应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七类第一审互联网案件。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新平台、新业务、新样态迭出,与之相关的法律、伦理、安全问题也被不断抛向法院——如何处理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司法裁判社会价值风向标的作用?这是当下司法需要回应的难题,也是苏州互联网法庭在探索的课题。
每天和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类型案件打交道,苏州互联网法庭庭长朱海兰坦言,既兴奋又倍感“压力山大”,因为一纸判决不仅影响到案件当事人,还可能会影响整个行业。“对于每一个案件,我们都会进行多重考量,在法治框架内,努力平衡好技术进步、个人权益、产业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各方关系。”
在审理好每一起个案的同时,苏州互联网法庭依托管辖集中化、案件类型化、审理专业化的优势,不断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和对互联网领域规则的探索。
苏州翡翠湖在小红书平台突然“走红”,引来很多市民游客“打卡”。但实际上这里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并不适合徒步旅行。在看似简单的一起发生在翡翠湖附近的侵权案件中,法庭发现了其中暴露出的旅游“种草”风险。一份司法建议随即发出,内容不长,却反映出平台公司“野蛮种草”的普遍性问题。收到司法建议后,“小红书”APP的经营公司立即排查整改,于次日通过官方账号“薯管家”发布《旅游出行危险目的地公示》一文,公示了包括苏州翡翠湖在内的9个危险目的地,并回查、删除了部分违规内容。
从“陪跑”到“探路”
眼下,苏州正在加快打造数字经济时代“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去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8%,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位列全省第一。
而从具体的司法需求来看,相较于与阿里巴巴为“邻”的杭州互联网法院,苏州互联网法庭受理的大多是发生在消费C端的涉网纠纷。履职以来,法庭共受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签订或者因履行网络购物合同而产生的合同纠纷、产品责任纠纷共计350件,占比达57.5%。其次是在网上侵害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等民事权益而产生的人格权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共计202件,占比33.2%。
如何立足苏州数字经济发展特点和百姓的司法需求,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互联网司法服务?苏州互联网法庭以苏州中院确立的“融诉服”理念为指引,布局线上、线下双线“融诉”便民服务网络,打造“1+4+10+N”互联网诉讼平台。1是指苏州互联网法庭,4是打通4个在线诉讼端口,10是面向苏州10个县市区,N是惠及N名当事人。平台以在线诉讼端口为支撑,以设立于全市111家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家律师事务所的线下“云审·融诉驿站”为载体,把互联网司法服务真正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置身于苏州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苏州互联网法庭的定位清晰明确:既要当好并肩护航的“陪跑者”,也要努力当好在前方及时预警、扫清障碍的“探路者”。
成立以来,法庭频频“走出去”了解互联网技术要领、把握互联网产业规律,主动对接司法需求。比如,与阿里、腾讯、抖音、百度、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代表面对面研讨交流,了解企业诉求;与赛迪研究院、申浪科技、食行生鲜等20余家苏州本地知名互联网企业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发放互联网企业司法需求调查问卷,精准把握企业现实需求,帮助完善内控制度,源头防范纠纷产生;开展定期走访惠企活动,深入数字企业腹地提供调解指导、示范审理、法律咨询等,帮助化解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和难题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模式还将对互联网司法治理带来新挑战。从打造司法“数智大脑”,到构建“产业链+法律服务”能动司法供给模式;从构建新型财产与人身权利保护裁判规则库,到持续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苏州互联网法庭将立足苏州数字经济占比较高、数字化发展迅猛的资源特点和需求特点,在互联网司法领域继续“拓荒前行”。
记者 顾敏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