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2023年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举行。现场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高职院校中有七成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其中又有超过七成是实体性二级学院。我国共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在校生超3000万名,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与会专家认为,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更有先天优势,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仍存在难点和误区。
“双创”动力强劲但短板突出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俊华团队经过1个多月的调查,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调研报告,收集了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的69所高职院校的“双创”信息。结果显示,77.72%在校生修过创新创业类课程,82.86%在校生参加过创新创业相关课外活动,35.67%在校生参加过创新创业项目。高职在校生准备毕业后2年内、毕业3至5年内和毕业5年后创业的比例分别为3.66%、5.70%和9.76%。
高校学子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简称“大创”项目)的广泛开展关系紧密。孙俊华列出一组数据:2021年国家级“大创”项目共计38492项,2022年41982项,2023年达42948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覆盖面越来越广,给予大学生更宽广的成长平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综合处处长张巍介绍,近年来新登记注册的经营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均超过50%。
职业院校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自2020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江苏高职院校在职教赛道中累计获得金奖34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张巍认为,大学生创业虽然动力强劲,但短板也比较突出:热情有余,理性不足;拼劲有余,资源不足;创新有余,经验不足。“创业这件事,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创办一家企业,而是培养一个人坚持干成一件事的心态。”张巍说。
“以赛促学”找准市场需求
专家研讨后形成共识,高校不能等到大学生就业时才鼓励其创新创业,在日常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去发现社会生产生活中各类需求。即便学生最终选择就业,创业经历也会帮助其成长,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孙俊华分析认为,许多高校正在探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一点在职业院校中尤为凸显。记者从会上也了解到,除了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给予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或相关训练项目的学生创新创业类学分。
“以赛促学”成为不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教学特色。在11月28日落幕的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创新创效竞赛中,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田颖团队研发的铁路防护林安全监测一体化智能设备,斩获高职创意设计类全国决赛银奖。该设备能智能判断铁路防护林是否有倒伏风险,目前已在上海铁路局南京林管所工务段实地应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赵婧介绍,当学生发现这一市场需求后,任课教师就带领她组建相关团队。如何让创业“好苗子”脱颖而出,学校在宿舍楼内设立“创业吧”,定期开展创意课堂、创新讲座、创业分享等活动。
找不准市场需求、成果转化难以落地,这是很多大学生创业初期面临的难点。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王庆翔在大一的电焊实训中,发现智能焊枪的市场需求,经过学校多位国家级焊工大师手把手培训,他和机械专业的小伙伴一起,历经3年完成智能焊枪的定型。有学校助力“过关越坎”,王庆翔现已成立公司,将智能辅助手工电弧焊接装置推广应用到大型船舶建造公司。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陆莹说,“学校将以技能大赛为牵引,继续推行‘大师+大赛+学徒’的项目化训练模式,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发现真问题,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磨砺创新能力,有足够底气‘放手一搏’。”
避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与会专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盯着竞赛,要避免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柏定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和产教融合形成密切关系。该校作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学院,正依托光电技术优势,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制造传感器等新“农具”,大大降低设施农业成本。
柏定国说,职业教育一定要立足现场、立足基层,教师要能解决小微企业的技术技能问题,学生要敢于从小微企业和一线岗位起步。他举例说,学校开设“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根据人才需求开设创新创业专业群,目前已有毕业生270人,其中约65%进入中小企业,约10%选择创业。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职业院校更需要开展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培养企业家,更是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告诉记者,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正快速融入制造业,比如苏南很多企业转型成为智能化工厂,现代企业对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如果只是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不能适应岗位对技术复合性、精深性的要求,必然与产业所需脱节。
吴学敏表示,学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支点,撬动职业教育变革,改变产教融合与育人脱节的问题,培养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该校正聚焦装备制造业,以通用装备制造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为主线,初步建立起能支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本科教育体系,推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比如在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特区”,优化校企师资混编课程团队建设,支持学生在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开展专利设计和技术研发,实现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的“南工—仁旭技术服务研究所”科创团队已开始选拔学生,以实习生形式参与技术攻关和项目研发,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让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