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蓝”的纯净天空下,一只秀气的棕背伯劳倏地飞过,晃晃悠悠地停在枝头四处张望。冯照军迅速端起相机,“咔嚓”几声留住它的身影,然后用笔记本记下它的飞行路线,“12月份有大批候鸟来徐州越冬,对我们调查会非常有利。”
作为江苏师范大学的一位生物学教授,冯照军和其他十多位老师一起参加了徐州主城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这次调查由徐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江苏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研究院共同开展,今年9月开始启动。
青山绿水间,一个专业团队开始了与动植物的对话,进行一场自然界的“人口普查”,构建徐州生物多样性的数据库和保护网络。
记者 吴云
当骨顶鸡游进故黄河
冯照军、田川北和刘缠民3位老师共同负责鸟类、两栖爬行类和昆虫类调查,因为冬季很多动物进入冬眠期,近期调查的主要是鸟类。
“动物特别是鸟类流动性非常大,不像植物一年四季都在那儿等着你。跑一次跟跑十次绝对不一样。要想得到科学严谨的调查结果,就得多动腿。”冯照军所在团队周末只要有机会就往外跑。他们根据以往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确定了大龙湖、金龙湖等十多个环境有代表性的样线和样点。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观察鸟儿同样需要早起。他们每次天不亮就出发,因为经常爬山或徒步,自驾不太方便,因此多数都选择公共交通。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就跑了5次大龙湖、4次金龙湖,每出去一次,微信运动步数都动辄两三万。
调查必须徒步进行,他们有时以潘塘的青龙湖为起点,向东步行到大龙湖又接着绕行;有时从青龙湖向北沿着故黄河一直走到高铁站。一路下来,几个人累得两腿像灌了铅,但一路上收获颇丰,拍到了停满枝头的一群鸬鹚,还有机警的翠鸟、躲在树丛间的夜鹭……最惊喜的是,以往只出现在徐州大湖或大型水库里的骨顶鸡,首次被他们发现在故黄河中游弋,“鸟儿不会说话,但它用实际行动证明徐州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比如鸟类,除了观察之外,他们还要详细记录生物的基本信息,是否珍稀濒危物种及濒危等级,采样时间、经度、纬度、海拔等信息都要求精确,而且为了避免重复,只记录由前向后飞行的鸟类。
此次调查的内容涵盖徐州市主城区生态系统类型、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和淡水水生生物类群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历史资料、数据收集整理。李贺老师等人负责维管植物调查,因为观察植物的最好季节是春季和夏季,目前只能做一些前期考察。
“我们将徐州主城区的植物多样性调查分为两大块进行,一块是与安徽接邻的西部地区,一块是受连云港海洋气候影响的东部地区。”李贺说,植物多样性野外调查工作也很辛苦,需要携带无人机、放大镜、手持GPS、望远镜、铁锹等工具,现在要进行GPS定位,测量并记录树木胸径等各种数据。因为植物的生长与环境密切相关,采集样品时不但要收集标本、土壤,还要使用“小型气象站”,专业采集空气中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等。
当芦苇丛变成水泥地
生物多样性调查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次调查中,需要仔细分析生物是否存在外来物种入侵、生境破碎化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捉、水体污染、农药残留、工厂化建设等威胁因素,为如何开展保护提供重要资料。
徐州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具有典型的南北气候过渡带特性,这一特点让徐州有着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是由于历史上长期的开垦和多次战乱的破坏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破坏。
“特别是主城区,开发的地方多,大部分地方都有人类建设和活动的痕迹,部分生物资源逐年在减少,保护刻不容缓。”冯照军说,他们沿着故黄河从金龙湖走到高铁站,发现河道堤岸均被硬化,从景观视觉来讲确实变美了,但以前在岸边芦苇丛里栖息的大苇莺、黄苇鳽等小精灵却失去了家园。故黄河边垂钓的人也非常多,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相对来说云龙湖这一点就做得很好,保留了大片芦苇,幽静的湿地环境吸引了大苇莺、黄苇鳽等鸟类筑巢、产卵、孵化。”
在徐州工程学院附近的一条河边,调查人员发现了大量一枝黄花,外来入侵生物的繁殖,又一次敲响了生物保护的警钟。
李贺通过初步考察发现,徐州植被生长环境存在“先天不足”,山体主要为石灰岩,裸露面积多、土层薄,导致植物种类较少,山体上的植被以人工种植的侧柏和刺槐为主,纯林面积大。但在环城森林公园、王大山等地也发现了小面积的野生植物,说明“后天努力”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调查活动本身会不会对动物造成惊扰?
“出于对生物的保护,我们对调查方式进行了严格约束。比如在观测鸟类时,只有在记录或需要对鸟类进行辨识时才可短暂停留,且停留时间通常不超过3 分钟,观测时步行行进速度要小于2千米/小时。用栅栏陷阱法观测爬行类动物时,观测结束后必须将栅栏或陷阱全部拆除。一般不采集样本,遇到新纪录种时,按先采集、鉴定后放生原地的方式进行。”项目负责人、自然地理学博士王来建告诉记者。
除了人工观测,高科技手段也在调查中得到充分利用。明年春天,调查员将在动物的活动通道上或活动痕迹密集处,设置多个红外感应自动相机观测点位,自动拍摄在其感应范围内活动的动物影像,然后定期下载数据,记录拍摄信息,建立信息库。
摸清“家底”只为更好保护
幽深起伏的大洞山、烟波浩渺的潘安湖、田园风光的圣人窝……近年来徐州加大生态空间保护力度,一个个风景秀美的自然保护地出现在城市之间。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徐州拥有81个湿地保护小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6.3%,森林覆盖率27.15%。今年10月划定“三区三线”,其中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近800平方公里。
然而徐州生物多样性的数据,目前还停留在2005年之前的记载。
根据原环保、农业等部门普查,《徐州市志(上册)》(1978-2005)记载和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徐州市现有维管束植物1196种及变种,我国特有和珍稀保护植物27种;现有脊椎动物300余种、无脊椎动物210余种。动物资源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9种,均为鸟类,如白鹳、鸳鸯、丹顶鹤、水獭、红隼、灰鹤、大鸨等。
此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结合生态红线区域为主,遵循各类群物种生长、繁殖及迁徙规律,在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完成一个年周期的野外调查工作。
“我们先后组织了5次研讨会及现场调研,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与环境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调查样线,审议通过了《徐州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详细方案》。”王来健表示,生物多样性调查很耗人力,而且对专业性要求高,已有的部分调查报告对徐州生物状况的描述存在多处不一致,这次调查就是要彻底摸清徐州主城区生物多样性的“家底”。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摸清“家底”是开展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监察和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人李其俊告诉记者,此次调查将从数据管理、应用监管、数字化标本馆、遗传资源库与线下互动五个方向展开数据库构建,还将完成《徐州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报告》《徐州市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徐州市入侵物种名录》等编制工作,从而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力争至2025年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改善。
记者手记
从细微处着手,呵护生物多样性
吴云
“AN92又来了!”2022年的冬天,一只腿有残疾、编号为“AN92”的蒙古银鸥,第五次来到徐州云龙湖越冬。每一次跨越2500多公里的飞抵,都成为它与徐州 “不见不散的约会”。
冬日的云龙湖好不热闹,除了常见的银鸥、苍鹭、红嘴鸥、反嘴鹬等水鸟,还有摄影爱好者拍到的“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生物越多样,地球越生动。截止到2022年底,徐州野鸟会共计收录徐州区域范围内野生鸟类288种。数据的背后,生动展示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徐州成就。
呵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我们从细节着手,共同携手。
我们欣喜地看到,从政府到百姓,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都在增强,政策也日趋完善。水更清、天更蓝、湿地公园越建越多,民间观测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团体也越来越多。从丰县大沙河湿地公园保育区保留的野生荷花到泉山森林公园的青檀种质资源保护小区,从新沂农民朱贤征守护白鹭岛20多年到睢宁农民高克勇放弃近300亩藕田保护鸟蛋,从骆马湖禁渔到徐州宿迁两地立法共护骆马湖……彰显着徐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智慧与果敢。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还需要从更多的细节处着眼。当水泥地取代芦苇荡,当游船驶到湖中央鸟儿栖息处,人类对生存空间的索取就成了城市野生动植物最大的威胁。城市如何与野生动物共处,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我们今日的抉择和行动,将影响人类的未来和这颗蓝色星球的命运。我们应该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