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治理有效#
金秋时节,仪征市新城镇周营村,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摇曳,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收割、脱粒、秸秆打碎、稻谷装车,一气呵成。这些稻谷将被送往村里的稻米加工基地,经过烘干、碾轧,成为喷香的新米。
由于地处丘陵岗地,周营村种植稻麦主粮效益低微,一度成为全镇倒数的“经济薄弱村”。近几年,村“两委”紧抓村企联建,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发展稻米加工业,成功实现脱贫。
“新农人”:
小农业园,托起兴村梦
四五月收获樱桃、六七月收获蓬莱鲜桃、八九月收获东北玉米、十月收获山东大花生……位于周营村北中心路的世权生态农业园,春夏秋均有鲜果采摘,加上养殖白鳞鱼、黄骨鱼、珍珠鸡,一年四季忙碌不已。
该农业园负责人、80后创业者周三石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完本科,又在南京农业大学读了硕士,学的都是管理类。在外上学和工作几年,他总想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苦于没有资金扶持,后来得到叔叔周世权的鼓励。“叔叔是土生土长的周营人,在烟台从事电信工程相关工作且小有成就,一直想找机会报效家乡。2013年,他返乡探亲,当时正值周营村进行部分土地平整,我们叔侄二人一拍即合,计划在村里承包土地做果园,叔叔出资,我负责管理。”
2014年,世权生态农业园成立,流转土地181亩。果园初期以种植樱桃为主,但受品种、气候及种植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首批樱桃树产量极低,且果型小、卖相不好,最终多数烂在地里,损失惨重。周三石并未气馁,通过搜索网络、翻阅书籍及前往烟台种植基地学习技术,重新引入新品种樱桃树,樱桃产量逐步提高。
新问题接踵而至:光种植樱桃,难以维持园内日常开销。周三石又将经营范围扩展到鲜蔬果品种植、鸡鸭鹅禽类以及渔业养殖。“现在园子里有大小樱桃85亩、蓬莱鲜桃20亩、树苗繁育40亩、水产养殖25亩,还有些大棚蔬菜、花生、玉米等。为了更好地管控果蔬种植,园内新建有高效全自动智能灌溉及自动喷药监控系统。”周三石说。
创业近十年,周三石感慨颇多。父辈种田打水、收割困难,曾给年幼的他留下深刻印象。如今村里做了土地平整,他们才能创新思路,种植效益更高的果树。“我们的园子年总收入约50万元,能带动周边30名村民就业。未来我们还计划搞些民宿,带动村子经济进一步发展。希望吸引更多知识青年、专业人才返回乡村,推动家乡发展。”
村干部:
村企联建,土地出效益
自仪征市区驾车向周营村驶去,一路上高低起伏、回环多次。村党总支书记王建介绍,周营村部分地块高低落差达1.5米,由此带来耕作、灌溉困难,即使种植传统稻麦,收成也低于其他村。
2016年,村干部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周营村的特色还是在种植,决定借助“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稻米种植加工业,但要改为规模种植,由此提升效益。确定发展思路后,村干部挨个到村民家做工作,先期成功流转600亩土地,并成立仪征周营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村‘两委’班子共计7人,其中35周岁以上3人、30—35岁4人,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与做村民思想工作中,村干部起到了关键作用。”王建说。
合作社成立后,以粮食种植为主、收购粮食为辅,实现自产自销,与广大农户结成较为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区域性农业经济优化,走上“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发展之路。
2020年“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开展后,周营村与江苏金茂化工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村企联建,联合成立扬州新茂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双方联建4500平方米生产用房,增设高功率谷物烘干机一组、高产能碾米生产线一条,形成优质水稻种植、仓储、加工、销售、配送一体化的运营模式,生产销售“东门桃坞”牌无公害绿色大米。项目年生产品质稻米1万吨,年产值4400万元。当年,村集体收入达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93万元,周营村成功摘掉经济薄弱村“帽子”。
如今,立足稻米产业,周营村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5000亩水稻。周营村还拿出150亩地推行稻虾共作,实现“一水两用、一亩双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对于村子未来发展,王建还有不少思考:“周营村资产资源匮乏,先天存在劣势。我们想依托生态农业园发展乡村旅游,但是需要一些建设用地指标。此外,村里非常缺乏懂农业、爱农村的中青年人才,种田种得好也能大有名堂,现在就缺领头人。”
“原住民”:
集体种地,农民也沾光
“作为土生土长的周营人,周营村这些年的发展,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中。”71岁的村民王广才说,村里新修小广场、卫生室、老年人活动室,通组道路逐步由“泥水路”变水泥路,汽车直接开到家门口。
在周营村各项发展中,让王广才印象最深的,还是种田条件改善。“首先是水利基础设施完善,以前夏季灌溉,要临时搭建大棚,打水后再撤棚。现在建有电灌站,只要通电,开机就能出水。种田机械化程度提高,以往春耕秋收依赖人力,现在有插秧机、收割机,三四亩地个把钟头就能搞定。”王广才说,以前家家户户守着几亩地,如今大部分人流转给大户,除了有租金收入还能外出打工挣钱。“村里过去是‘一穷二白’无工厂,现在是‘东有米厂、西有生态园、中有大户来包田’。”
合作社建设的米厂也让王广才真正受益。他种植5亩地,收割的水稻可立即送往米厂售卖,免去排队与晒谷的劳累。“以前要自己收稻子,在家晒干再拖到粮站卖,拖拉机帮拖要运费,粮站排队要排大半天,还要自己过磅。现在有了米厂,这些事都省掉了。”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吕永刚: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周营村从有名的“经济薄弱村”变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靠的就是在产业振兴上闯出名堂。启示有三:一是创业要有韧性。创业之路不平坦,创业者要事不避难,政府也要创造条件,为创业者分忧解难。二是走新路才有出路。不能在附加值低的传统种植上“打圈圈”,同样是水稻种植,搞现代规模种植,同步发展精深加工业,效益不可同日而语。三是构建各方利益“合作之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合作社与农户结为稳定利益共同体,村企联建则找准了村企利益的“契合点”。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