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产业兴旺#
10年前,这里人均耕地不足2亩,种地只能过紧巴巴的日子,全村人口5872人,四分之一选择进城找活干。
5年前,这里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几乎为零,是省定经济薄弱村,没有半点产业,发展水平全省靠后。
现在,这里有500多家种植户,1000多个标准温室大棚,每年产出2000多万枝鲜切花,全年交易额2.4亿元。
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西部丘陵地带的双店镇三铺村,鲜花盛开,好运沓来。
“新农人”:把宝押在种鲜切花上
初秋,三铺村的温室大棚内,一畦畦菊花含苞欲放。
“菊花全年可种,大棚里有黄菊、白菊和小菊,它们种法不尽相同,黄白菊要分枝,小菊独枝更易打理,忙不过来要省工就会种小菊。”今年46岁的赵金光是一位“资深花农”。2013年开始,他不再做全国到处跑的货车司机,回到家乡山左口镇成了种花人。
9年间,从对鲜花种植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对“种花经”如数家珍,赵金光因种花红火过,碰上行情不好也赔过本,“这里干不好,就汲取经验换个地方重新开始,最远到过山东郯城搞鲜花种植。”
2018年,赵金光带着几年时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28万元本钱,在离家5公里外的三铺村承包5亩地,盖起2个大棚,进行菊花、百合轮作。“看中这里有两个理由:靠着规模化种植百合,双店‘中国鲜切花第一镇’的名气已经打出去,有名气就有市场;当时三铺鲜切花种植才刚有起色,把宝押在这里,我的优势是经验丰富。”
在鲜切花行业待久了,赵金光已习惯“一天一个价”这种不稳定性,“前几年南方受冻,我们这里一扎花卖到40多元,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最差也卖过几毛钱一扎。”赵金光说,三块钱一扎,这是盈亏平衡线,超过就挣钱,低了就赔钱。“按照目前情况看,价格相对稳定,一年中总有那么几天能迎来‘25元一扎’的小高峰。”
看着三铺村盖起越来越多的鲜花大棚,赵金光想扩大规模,但前两年因为犹豫没抓住机会,“原来怕冒风险,村里多数人不敢种,眼见效益越来越好,现在都抢着种,但是可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少,盖大棚没有土地指标。”
如今,赵金光把更多目光聚焦在“鲜花经纪人”这个原来只是顺带做的角色上。“在全国范围内,有10多个鲜切花种子批发、销售网络,对我来说,未来更大的空间或许是在这里。尽管竞争激烈,但我在本地仍有优势:潜在客户多,有多年种植经验,对质量把控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村干部:产业链条亟待补齐
短短数年,如何从一个“后进生”逆袭成“示范生”,三铺村给出答案。
郝大宝,东海县桃林镇人,土生土长在农村。2011年8月,考上大学生村干部后,被分配在双店镇北沟村任村主任助理。因为和村里种百合花的花农们打成一片,自己又贷款承包大棚做试验基地,成天“泡”在书本和基地里,帮助村民解决技术缺乏、管理不到位、花卉销路单一等问题,被镇里发现后委派到三铺村任村党总支书记。
初到三铺村,摆在郝大宝面前的情况是:经济基础十里八乡最差、村级组织凝聚力不强、村民思想观念保守、人心涣散。
一番梳理下来,郝大宝意识到这个村除了土地实在没有可用资源,而自己能带来的资源,也只有种花的技术。“那个时候就冒出‘发动三铺人种花’的想法。”郝大宝没料到,在第一步土地流转上,就碰了一鼻子灰。“所有人都‘死抱’着家里几亩地不肯放手,最多一户人家我吃了9次闭门羹,有的还放出狗来驱赶。”
在软磨硬泡下,一位老村长决定拿出自家3亩多地来支持,接着又说动几个返乡创业的村里人带头,就这样,早期创业的18户人家盖起村里第一批百合种植大棚。“我知道做花农很苦,所以尽最大可能以村干部名义帮忙做担保贷款,每天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帮农户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
经过4个月的生长期后,三铺村的18个大棚迎来百合“盛放花期”——1亩地产出“8万元”,赶上过去10亩地的效益。“第二年土地流转变得轻松起来,参与的农户也成倍增加,现在全村鲜切花种植户达到500多户。”
2018年,村里拿到600万元扶贫资金,紧接着,电商物流中心、育苗中心、引种试种中心、冷库拔地而起。“考虑做电商是因为去国内外考察过,认定这会是发展趋势。线下和线上各有优势,线下批发量大、客户群稳定,而线上结账及时、售价高、能带动年轻人回村就业。从销售额看,两者平分秋色,去年都是1.2亿元。”郝大宝表示,产业链条短是目前一大制约因素,“生产和销售之间,还应该有加工和品牌这些能提高附加值的链条。”
“原住民”:“花友”成村民之间的新称呼
一排排温室大棚,规模颇令人震撼,花农们忙前忙后,悉心照料着一畦畦百合花;村里的电商物流中心,村民们忙着接单、打包、发货……谈起这几年三铺村的变化,村里的老人梁成文认为“今非昔比”。
丘陵岗地起伏连绵,干旱缺水无法进行稻麦轮作,固守“一季小麦、一季花生”的传统种植方式,对过去的三铺人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为什么以前村里经济很难发展?为什么不少村民最初对土地流转态度抵触?梁成文说:“以前村里也动过不少脑筋,但结果是:弄造纸厂倒闭了,种大蒜没有销路烂地里了,种棉花也失败了。”
“全村每个人都知道光靠种地很难挣钱,也想走新路谋发展,但谁也不敢轻易尝试,因为怕付出代价。”梁成文说,村干部想谋发展,就必须拿出实打实的效益给大家看。“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一届致富带头人还真把鲜切花给种出来了。”
现在村里,村民之间有一个新称呼——“花友”。“先种花的人成了老师傅,后种的人在努力学,邻里之间矛盾少了很多。”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高珊: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三铺村以花为“媒”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断开创高效农业新局面。启示有二:一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伴随冷链物流、育苗引种、电商批发等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切实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了花农谋发展的信心。二是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村干部有能力、有办法、责任心强,身体力行带头干,用事实说话。勇于打破传统思维,加强产业的后续培育,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让村民的日子更加红火。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