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新闻 > 杭州 > 正文

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

文章来源:都市快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11-26 09:35:51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新江南网欢迎你/www.xjnnet.com/新江南网荣誉出品

邵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王浩孙业礼劳尔·卡斯蒂、马吉德·沙赫侯塞尼致辞 廉毅敏出席 刘捷主持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8b027f68d31e86e38a6190e218db8324_rB4AiWdE5VSAXRkwAAE9dvxqGgM160.jpg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在良渚成功申遗5周年之际,第二届“良渚论坛”25日在杭州拉开帷幕,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嘉宾,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聚杭州,共襄盛举。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省委书记、省长王浩,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萨尔瓦多文化部部长劳尔·卡斯蒂,伊朗国家艺术科学院院长马吉德·沙赫侯塞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省政协主席廉毅敏出席,省委副书记、杭州市委书记刘捷主持。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邵鸿说,去年12月,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发来贺信,深刻阐明了良渚文化的独特价值,揭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鲜明特质,表达了对办好“良渚论坛”的殷切期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良渚论坛”的国际化平台越搭越宽,各项成果顺利落实,正成为增进文明互鉴、凝聚合作共识的国际平台和文化品牌。我们深信开放包容是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交流交融是实现全球文化大繁荣的关键,互利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通过发起文明对话国际日等方式,推动不同文明、种族、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希望以本次“良渚论坛”为契机,以开放促相知,主动涵养世界范围内一切美好的文明形态,共筑全人类精神文化家园;以交流促交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书写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新时代典范;以互鉴促互进,合力解决当前全球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共创文明美好未来。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王浩向出席论坛的嘉宾表示欢迎。他说,这些年来,浙江一以贯之落实习近平主席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战略部署,赓续历史文脉、守望文明薪火,深化文旅融合、做强文化经济,坚持文化惠民、促进共富先行,助力文明对话、搭建友谊之桥。浙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致首届“良渚论坛”重要贺信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让“良渚论坛”更具国际视野、中国气派、浙江风韵,在守正创新、交流互鉴中助力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孙业礼说,在习近平主席重要贺信精神的引领下,我们通过与各国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和旅游活动,有力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积累了文明交流对话的经验。今年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旨在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我们将在交流互鉴中厚植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脉,积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力量,共享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开幕式后,王浩、孙业礼等领导观看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和“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成果展。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政,部分国家驻华使节,省领导邱启文、赵承、吴晶、胡伟、成岳冲、叶正波,杭州市领导姚高员、马卫光,浙江大学领导任少波、杜江峰出席论坛。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本届“良渚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论坛立足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充分发挥良渚遗址的实证作用,将历史视角和全球视野相结合,聚焦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等领域,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理论研究,探讨实践路径,谋划合作方向,凝聚各国文化界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共识。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2ec531ad75d6d14ae12325d705f43d52_rB4AiWdE5VSAHSmoAAFUEcncrkE379.jpg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记者 陈中秋 摄c5Y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新江南网欢迎你/www.xjnnet.com/新江南网荣誉出品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