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清晨,太阳刚露脸,横山桥镇五一村盛家自然村,养殖户朱江平和乡邻们起了个大早,穿上下水服,准备捕鱼。
“一二三,用力拉!”伴随声声吆喝,大家齐心协力,将提前下好的渔网慢慢往岸边收拢,上千条肥美的鳜鱼浮出水面、翻腾跳跃,溅起朵朵水花。
乡邻们把捕捞到的鳜鱼分批次扔进红色塑料盆,再将鱼按大小分拣至不同的网兜。“今年产量不错,这一网估计能有1500多公斤。”说着,朱江平随手抓起两条鳜鱼,鱼不停扑腾,从他的手上溜走。
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中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跨越数千年,鱼跃人欢的场景在盛家村落地。
出生在有着“十万八千亩芙蓉圩”美誉的江南水乡,65岁的朱江平和他的爷爷、父亲皆为渔民。“以前,父亲是原芙蓉水产渔业管理会的成员,每到丰收时节,就把鱼装起来,坐火车去东北售卖。”朱江平自27岁起,就和父亲一起去东北,中途经过江苏徐州、山东济南、河北山海关……每到一站,都需要给鱼手动换水。
耳濡目染下,1999年,朱江平和妻子到盛家村承包了20多亩鱼塘,其中5亩专门养殖鳜鱼,其余则养殖食用饲料鱼。“每年4月去广东拿鱼苗,拿回来时鱼苗只有一粒米大小,养了一个月以后再分塘,每亩大约养1200条鳜鱼。”这些年来,他积累了不少“育苗”心得:每天要看鱼塘的水质变化,如果水的颜色变淡了,就要施肥撒药,一般是15天撒一次药,消毒同理。
然而,朱江平的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8月25日深夜,雷击导致鱼塘增氧泵的电机烧坏,部分鳜鱼窒息而死。“自从发生了这件事,晚上我都不敢睡得太死,要寸步不离地看着鱼塘,有任何异常,就手动控制增氧泵。”朱江平说。
如今,朱江平有了“得力助手”。只需点开微信小程序,他就能在“朱江平的养殖场”页面控制增氧泵的开关,屏幕上还会实时更新功率和流量……“一台增氧泵管三亩塘。”他向记者展示着新安装的数字化智能设备,“只需一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进行操控。”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朱江平负责养殖与捕捞,他的妻子任珍娣则承担起称重、算账、联系客户的职责。“今年总共收成4000多公斤,平均下来每亩塘能挣5000元,一年收入10~15万元。”任珍娣笑着说,“赚得比去年还多!”
上午11时,乡邻们合伙将分拣后的鳜鱼抬上岸,过秤装车,运往无锡。横山桥镇鳜鱼养殖户大约有35家,不管哪家开捕,乡邻都会赶去帮忙,不收分文工钱。
待捕鱼结束,大伙儿杀了几条新鲜的鱼,共同品尝。“鳜鱼长到半公斤以上就能捞起来,我每年在9月底、11月初左右捕捞,然后干塘清淤,以备来年再养。”朱江平感叹,“年年有‘鱼’,日子越过越好了!”
源头活水出好鱼。近年来,常州经开区开展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工作,通过提升基础设施,使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鱼粪等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养殖尾水可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从而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循环渔业模式。“经过沉淀、过滤、净化等工序,水更好,鱼就更肥美了。”看着改造后的鱼塘,朱江平养殖的信心更足了。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