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进礼嘉镇的众艺堂工作室,地面堆满了木屑刨花,空气中浮动着红松木和油漆的味道。阳湖匾额楹联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管黎明正在制作匾额上的榫卯结构。“去年10月,我们刚刚通过武进的区级非遗申报。”说话间,管黎明轻松翻过一块两三米长的匾额,这已是他接手这门家族技艺的第19年。
常州本土的匾额楹联制作技艺,经过百年传承,发展出“实木底胚,直接雕刻,上漆髹饰”的独有特点。“其他地方匾额上的字体,一般使用堆灰工艺或者漆后雕刻,而我们是将字样描复上木板后直接雕刻,有里还刀、外还刀、升箩底、肉里混、铲平字、元宝刀等刀法,如此制作,雕刻质感更好、也更耐用。”管黎明介绍道。
一幅阳湖匾额楹联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六道工艺:选材、制胚、放样、刀刻、油漆、髹饰等,看似不复杂,但整套流程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的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很多工具都是从我爷爷那时开始使用的。”靠着一份匠心与手作质感,常州百年老店“德泰恒”匾额,青果巷涉园、半园的匾额楹联,嘉泽花神宫大部分的匾额楹联均出自管氏之手。河海大学明义书院楹联、宜兴瀛园内“宜兴昆曲研习社”匾额、安吉灵峰寺匾额楹联等,也是其作品。
大学毕业后,管黎明接手了家中手艺,并创办了工作室。“我父亲和爷爷都已经不再做这门手艺,现在很多客户更倾向于选择机器制作的牌匾,效率高、价格低,这一行也在面临挑战。”
如何向新而生、开辟新路?管黎明探索了两个方向——把楹联“框起来”,给匾额“松松绑”。将匾额楹联缩小,装裱进木框镜框里,可放置在桌面作为摆台,把玩性更高;引入现代书法艺术,让匾额楹联刻字更为灵活多样,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
去年开始,管黎明在常州市文化馆担任暑期公益培训班教师进行篆刻技法培新,大力宣传阳湖匾额楹联中的独特刀刻技法,并谋划更多参展、传承事宜,让这门技艺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
(殷雯馨 陆士卿)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