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10点半,茶山街道的龙城灶“茶饭小馆”里,一盆盆冒着热气的饭菜被端上了桌。
群力村村民闵亚英和老伴洑金才连续打卡一周,“这里菜色丰富,政府还补贴5元,价格也实惠。”老两口从家走到食堂仅200米距离,经常和邻居一起“约饭”。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天宁区不断探索老年人助餐工作,建立“政府支持+多元助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老年人就近吃上“暖心饭”,把“食”事办在老年人的心坎上。
顶层设计,谋划“一餐一策”
2010年,天宁区在全市率先试点老年人助餐服务。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先后尝试了“街道+社区”两级中央厨房、“片区包干”和“机构+”助餐等助餐模式。
要解决老年人“一餐”问题,顶层设计是关键。天宁区民政局副局长蒋静介绍,区民政局联合区财政的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推进天宁区老年人助餐工作的通知》,明确天宁区在市级补贴的基础上,区级补贴每人每餐2元,镇、街道级补贴每人每餐1—2元;完善并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天宁区老年助餐服务补贴的通知》,对提供助餐服务的机构,经验收后可获得区级5万—15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全年1万—5万元不等的运行补贴。
资金有保障,监管要落实。区市场监管和民政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天宁区老年人助餐企业名单的公示》,挑选一批具备资质、诚信经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年度等级在C级及以上的社会餐饮企业加入,并通过联合检查、抽查、第三方回访等形式,每年淘汰一批、增补一批。目前第一批入库企业共有23家。
天宁区将新增助餐点列入年度民生实事推进。据悉,2023年全区还将新增14个助餐点,提前实现“‘十四五’助餐服务全区范围全覆盖”的目标。
多元模式,布局“一区一点”
天宁区有122个社区(村),各板块、街道立足方便、快捷的布局理念,采用不同模式开展助餐服务。
茶山街道“茶饭小馆”最近很“火”,日均打卡人数超过1100人。“茶饭小馆”与龙城灶(常州)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者做一点”机制,街道范围内60周岁以上老人每餐可享受5—6元的优惠。“这类嵌入式社区(村)的共享食堂,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给予老人更好的就餐环境、更多的品种选择,更利于助餐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蒋静表示。
除此以外,天宁区还有多种助餐模式。
位于红梅村委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街道级中心厨房已经运营5年了,这里专门聘请了厨师、送餐员,日供餐能力达400份。根据订餐情况,送餐员每日将餐食送至各个社区(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或助餐点,老人可选择在助餐点用餐或取餐后回家食用。在天宁区,这样的中心厨房还有2家,分别在郑陆镇和青龙街道。
除了中心厨房配送模式,全区80%的助餐点都是依托助餐企业配送至社区(村)的模式。“这类模式占据天宁区助餐服务首位,其好处是不限区域,可以扩大服务半径。”蒋静表示。
此外,还有“养老机构、社会餐饮企业+”助餐模式。比如天宁街道从2019年起探索与养老机构及餐饮企业菜根香怡康店合作,设立老年人助餐点;青龙街道与辖区皮掌柜餐饮合作,在店内设立老年助餐点,深受周边老年人欢迎。
目前,全区助餐配送点增至54个,这些点位以“十五分钟”服务圈为原则,结合旧城改造的推进力度,不断优化区域助餐点的布局。
因地制宜,服务“一心一意”
7日中午,在天宁街道工作的杨女士,来到武青路菜场的“添宁社区食堂”打包了一份尖椒牛柳、一份南瓜,一共花费10元。“来这吃工作餐还是很实惠的。”据悉,这是面向全年龄层人员开放的社区共享食堂。食堂开办两个月以来,日供餐量达到300份,其中老年人占比80%,也不乏年轻人前来就餐。
在天宁区,各街道板块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各项助餐服务行动“暖胃”又“暖心”。
比如红梅街道北环社区,通过五社联动,借助公益慈善资源和社区志愿者的力量,探索开设“敬老厨房”,每周一次,邀请30名老人共进午餐,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馨。
兰陵街道天安河滨花园社区结合老小区改造,在便民服务中心专辟了一处空间作为“共享厨房”,这里也成了居民施展厨艺的“展示台”。今年春节,社区空巢老人吃上的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就是由志愿者和居民共同完成的。
郑陆镇焦溪社区考虑农村路远,与物业联动,设置多个取餐点,让老人们出门即取,免去奔波之苦。
青龙街道青竹苑社区及时跟踪老年人对助餐点饭菜的评价,第一时间与助餐企业座谈,助力菜品和服务的提升。
(宋婧 张也/文 柯梦娇/摄)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