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我国遭遇持续高温天气。现代人可以躲在空调房里,或打开电风扇,那么古人是如何度过“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暑的呢?翻看诗词文赋,我们会发现其中藏着不少古人消夏避暑的良方妙计。
住在“空调房”,屋内寒意浓
如何避暑,古人在住房设计上下一番功夫。皇室会专门建造适合夏季居住的宫殿,比如唐代的凉殿。宋代王谠撰写的文言轶事小说《唐语林》载,盛夏时,拾遗(谏官)陈知节被唐玄宗召往凉殿问话。殿内玄宗座后有水力驱动的“扇车”,将凉水运送到大殿屋顶。陈知节坐的是石榻,四周阴凉,无阳光照进。积水不断从屋顶流下,如同水帘,陈知节感到阵阵凉意。玄宗又命宫人端来“冰屑麻节饮”,陈知节吃了几口就感觉太冷了,肚子开始咕噜咕噜叫,再三向皇帝请起才被允许。而玄宗实在是太怕热了,居然还不断地冒汗。
这就类似于现在的“空调房”。当时大臣借鉴这个制冷原理建造了“低配版”的凉殿。据唐代士大夫封演撰写的《封氏闻见录》中记载,玄宗时期御史大夫王鉷在家中修建“自雨亭”:“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就是将井水运送到屋顶,再从檐上飞流而下,凉爽如秋天一样。
南京瞻园内山冈上有扇亭。据说,扇亭原本是座铜亭,下方有一个山洞直达亭子底部,冬季家丁在洞内烧炭火,通过白铜导热,亭子里就会温暖如春,如同冬天开暖气。而在扇亭旁有岁寒亭,则是炎热夏天的纳凉宝地。因在亭下挖了很多深洞,用以采集地下的阴凉之气,山上树木繁盛,亭前大片湖水,使得亭内无比清凉。
对大多数人来说,成本更低、更便捷易得的避暑方式,还是原地搭凉棚。明朝高濂所作的《四时幽赏录》记载:“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如连凉棚都没有,就到树荫下、湖水边、山林中享受大自然的阴凉。“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唐代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是在池塘边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宋代秦观《纳凉》),是到湖边纳凉;“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元代薛昂夫《西湖杂咏·夏》),是到西湖边纳凉。
用上“降温器”,摇动“机械扇”
夏天最方便的消暑工具就是扇子,罗扇轻摇,清风徐徐。唐代诗人钱起《避暑纳凉》诗云:“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明宣宗朱瞻基《咏撒扇》诗云:“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
古人也发明了“机械扇”。汉代研制出一种“叶轮拨风”的“降温神器”。据《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阵阵凉风。
中国很早就掌握了冰块的储藏技术。《周礼·天官》载,为供周王室夏日用冰,当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冰政”,其负责人称“凌人”。夏历的十二月,会派属下去采冰运回宫内,需要三倍的量,放在冰窖的鉴(盛冰容器,类似于现在冰箱)之中,春天开始检查盛冰的鉴。宫中的所有美食和美酒也放在里面冷藏,祭祀时,也会用到冰,夏季,天子也会把冰赏赐给大臣,到了秋天再去打扫冰窖。
一直到清代,皇帝都有将冰块赏赐给王公贵族的仪式,这被视为一种恩赐,白居易曾写一篇《谢恩赐冰状》以谢隆恩。
夏天使用竹子制成的凉床、凉席(称为簟),是比较流行的避暑方法。宋代陆游诗《薄暑》:“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李清照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辛弃疾词《江神子·闻蝉蛙戏作》:“簟铺湘竹帐垂纱,醉眠些,梦天涯。”
身上穿戴之物也可避暑。唐代《乐府杂录》记载,一名长安富家子家道中落后,唯留有一件旧的冰丝裀。有波斯人见到,惊讶地说:“何处得此至宝?此是冰蚕丝所织,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于是,该波斯商人重金购买了这件冰丝裀。
吃上冰冷物,雪到口边消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中有一段文字:“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古人夏天吃水果前也会先降温。魏主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写“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将甘瓜放入清泉,将红色李子沉入凉水,用冰凉鲜果消暑。
在唐代,贵族宴会上流行高级冷饮,将加热的奶油滴淋在冰盘上,再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最后端入冰窖冷藏。因形状如山峦,所以称为“酥山”。这道冷饮制作精细,入口即化、甜糯滑腻,和现在的冰淇淋十分相似。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咏酥》诗中大加赞赏:“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到了宋朝,冷饮冰食更是花样百出。《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六月初六西湖庙会盛况,仅冷饮就有近20种,有漉梨浆、椰子酒、木瓜汁、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白水、乳糖真雪等。
明清时期,夏季食冷饮的习惯已扩展到寻常百姓家。许多小贩担着挑子沿街售卖各种清凉的冷饮,路人随时都能买上一碗来消暑解渴。
心静自然凉,直与冷秋同
古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唐代白居易有诗《消暑》:“何以销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子自有清风吹来。散去热气全靠心中安静,凉风生起因为室内空荡。这时身心可得到自我保护,更加难以与别人一样。
清代郝懿行的《夏日口占》:“人言三伏暑天长,我有间中逃暑方。山气西来朝带爽,窗风北过午生凉。心清不借甘瓜镇,几静惟闻古墨香。更喜眠余湘簟冷,蝉声乱落读书床。”只要心静下来,就能感到山间岚气流动,北窗清风拂过。无需借用冰镇的甘瓜,缕缕墨香自是萦绕鼻尖。南宋诗人邓深的《夏日寓山斋》末两句为“心地清凉无热恼,炎天直与冷秋同”,只要内心平静,心无杂念,那么炎炎夏日便可与冷秋一样,清凉舒适。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