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中轩 记者 安莹)这是一场主角缺席的“时代楷模”发布会。3月15日下午,江苏省广电总台1号演播厅座无虚席,江苏“时代楷模”邱海波先进事迹发布会在此举行。1月19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前线。目前,他仍奋战在武汉。这场主角不在现场的特殊发布会,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
邱海波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打造了全国顶尖的“重症天团”。在疫情面前,他和他的团队“硬核”挺进,“解锁”战疫关键之环。在护佑生命的征途中,他用责任和执着诠释着医者情怀。
他是工作狂,永远“鸡血满满”
“只要是在工作中,鸡血就打得满满的”,学生们给邱海波“鸡血王” 的称号。尽管已经54岁,在ICU干了30多年,邱海波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热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朱艳萍,从重症科创立时就和邱海波并肩作战。她说,这么多年,邱教授不管是在国内出差还是出国,只要是白天回到南京,行李箱一定是在病房的,“他要先看病人才会放心”。
在武汉一线,重症医生晁亚丽曾拍下邱海波的背影——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邱海波和北京协和医院的杜斌教授结束巡视已近下午1点,两位专家顾不上吃午饭,抓起面包就赶往下一家医院。
△晁亚丽医生拍下邱海波教授(右)和杜斌教授的背影
在武汉,“红区”是指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和隔离病区。进出“红区” 是邱海波的日常,“早晨9点进去,中午出来,最长的一次呆了5个小时。最多的一天可能进去三四次。”邱海波很少和家人提及工作中面临的危险。他的妻子赵健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有一次,赵健在电视里看到邱海波很疲惫,去问他。他轻描淡写地说:“ 没有的事,那是角度没拍好。”
20年打造重症精锐部队
“硬核”挺进战役一线
“邱海波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20多年前,重症医学起步的时候,还算不上一个学科,在很多学科中它只算是一门技术。可海波坚持认为,重症医学是要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他做到了。”和邱海波并肩作战十多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2010年以来,邱海波领衔的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不断取得成果:修订重症医学质控指标,规范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率先在江苏省试点重症医学专项规范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并在取得效果后向全国推广,最大程度保障重症患者的安全。
在高峰学科相对集中在北上广的情况下,在江苏南京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打造了全国一流的重症医学高峰学科。邱海波对临床要求有着近乎苛刻的执行标准。滕皋军说,对于临床上采取的措施,邱海波都坚持要以临床规则作为标准,必须一丝不苟地执行。
邱海波认为,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助推器。他从不追求论文和课题数量,学科发展、国家需求和临床需要才是他的科研方向。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和省级的几十项重大课题,研究并逐步形成了“急性呼吸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两大特色科研方向,研究成果和影响力在国内重症医学领域名列前茅。
中大医院ICU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每年抢救重症患者2000余例,会诊患者4000余人次。
△邱海波(中)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如今,邱海波团队已派出六批医护前往湖北抗“疫”一线。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战斗在金银潭医院一线的潘纯、谢剑锋,担任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救治(专家组)组长、负责江苏医疗队的临床诊治工作的黄英姿,留守江苏、指导省内各家医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诊治的杨毅等多人已经成为抗“疫”一线的领军人物。
ICU不相信眼泪
医生要经历“魔鬼式”训练
重症医学科是中大医院一张响亮的名片,滕皋军认为这离不开邱海波对学生的全心培养。“他是出了名的严格,‘魔鬼式’训练,培养出的医生也干脆果断,这样才有了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一次,邱海波问学生“患者休克时的症状”,一名同学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熟练地背出:“口渴伴有痛苦表情,脸色苍白,意识模糊,肢端青紫……”邱海波话锋一转,问:“你们知道脸色苍白是怎样的吗?意识模糊到什么程度?肢端青紫是什么样子?”邱海波要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能 “机械背诵”,必须结合临床经验获得。
△邱海波在工作中(资料图)
在邱海波带教的研究生中,他可是“凶”名远扬。“学业上再小的差错,他都不会容忍。他是我们的‘凶神’,就像家长一样,觉得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不过我们说他凶,更多的是一种敬佩。”邱海波的弟子,共事20多年的同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说。
邱海波指导研究生郭凤梅修改学术论文,仅综述部分就改了十多遍,提纲改了七八遍,正文部分更是要求郭凤梅重写了五遍。这期间,郭凤梅不知被训哭了多少回。面对学生的眼泪,邱海波说了一句“ICU不相信眼泪”。邱海波的妻子曾为他的学生求情,邱海波不客气地说:“如果不高要求,他们怎么能成为好医生?”
只要对病人恢复有好处
“我们辛苦一点不要紧”
周建、王小芳夫妇是邱海波在非典疫情期间治愈的患者。周建还保留着当时拍摄的邱海波穿防护服的照片,以及当时的现代快报。
“我在隔离病房住了20天,在进隔离病房之前,我看报道就知道这里有位很厉害的重症专家,我相信他!”周建告诉记者,“那时候,邱主任他们8点半查房,我8点25就盼着了。听他们说说我的病情,我就心安了。”
王小芳病情反复了四次,每次都在生死边缘。邱医生来看她时说:“小芳,你要加油啊,坚持14天,就会好起来的。”“我天天在心里倒数,14,13,12……还真和他说的一样,14天后,我就进入康复期了。”王小芳说,那时候才知道, 14天不是一句安慰,而是基于对患者病情演变总结出的规律。
△邱海波查房(资料图)
相信邱海波,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专业、规范,更是因为他“病人至上”的理念。朱艳萍说:“在平时,只要对病人有好处,邱教授就会优先考虑。”
活动对病人康复有好处,邱海波查房时会对病人说:“你使劲握我的手,我疼了也不怪你。再使劲蹬蹬床,床蹬坏了我不要你赔。”
邱海波还特别在意病人的睡觉问题。为了这事,病房的医生护士没少挨他骂。他在查房中,只要发现病人在晚上10点以后还有治疗,就会要求调整治疗方案,要求医护人员调整节奏,尽量让病人能睡个好觉。他说:“只要对病人恢复有好处,我们辛苦一点不要紧。”
护佑生命,温暖前行
理性、冷静的邱海波,也有温情的一面。
2008年汶川地震,邱海波和同事在帐篷里奋战十天十夜,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成功抢救300多人次。伤势严重的孩子,是他心中“最痛的牵挂”,他也一直像家人般关怀着这些孩子的成长。
△2008年,邱海波(右二)参加汶川地震救治
“不管我们见与不见,都是一家人。” 讲到这里,一贯冷静克制的邱海波也有些激动,眼圈微红。十多年来,邱海波和救治专家们每年都会跟当时伤势最重的孩子们聚一次。孩子们长大了,有人创业做手工艺品,开了淘宝店。邱海波会偷偷去网店买几十支口红,送给科室的女同事。看着这些孩子能独立生活,他打心眼里高兴。
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费很高,邱海波不仅为患者考虑最经济的方案,有时还自掏腰包或通过减免费用、众筹捐款、申请基金等帮扶行动,让贫困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
2017年,科室收治了一名患有急性心肌炎的年轻妈妈,抢救中患者心脏骤停……在患者心脏停跳的第8天,家属迫于经济压力准备放弃治疗。邱海波尽力劝说,“这么年轻就放弃,太可惜了!再坚持一下吧,相信我们。费用的事,我们一起想办法。”邱海波一边为患者申请免除监护费用,一边带头捐款,同时号召科室全体同事奉献爱心。在团队的全力救治下,患者心脏在“停机”10天后,奇迹般地恢复了跳动。患者一家人感激涕零。邱海波说:“为患者服务是我们的天职,我们是‘生命的守门人’。”
在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走廊墙壁上,挂着3幅中国地图,上面插了上百面小红旗,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份。这些小红旗代表邱海波团队培养人才、帮扶重症医学发展所覆盖的地方。邱海波常说,重症医学永远在路上,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他无尽的动力。作为全国重症医学发展的重要带头人,他希望将小红旗插遍祖国大地每个角落,造福每位重症患者。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