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初夏,我有了扶贫任务,兴冲冲地提了公文包下乡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见田畴稻苗盈尺,绿如泼黛,参差错落的村舍,掩映在一片葱茏苍翠间,烟霭淡淡。伴着鸡鸣犬吠,穿过长着樟树的村道往庄子去。
进村入户,我的扶贫对象是老胡夫妇,老胡年长我六七岁,与我妻同姓,称他大哥,他笑笑,带着忻悦,顿时消除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亲近了许多。他拉两把小靠椅,我们就在过堂的门庭间落座,我随手把公文包搁在倚墙的小方桌上,"桌上尽是油,垫一下。"老胡说话间,拿了条干净粽叶铺在包下。阵阵过堂风,凉快。递给我的茶水我端起来就喝,和老乡不能见外。寒暄后拉家常,我用浅显易懂的话给他讲扶贫政策,他也敞开心扉,说家境,告诉我家经济收入主要靠务农、务工,儿子大学毕业,在外务工,家里经济条件明显改善,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盼着儿子成婚,趁他们有精力时尽快抱上孙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怕耽误胡哥夫妇干农活,谈完起身辞别,婉拒执袂留餐,他一直把我送到村里最大的栎树下,临走时说了句,"公文包一夹,一看就是大干部。"对他可能是一句不经意的话,却如心弦被拨片重重地划了一下,霹雳之声,余音不绝。一个小小的公文包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是干部身份的象征,携带公文包的人分明与他们有云壤之别,绝非侪类。在干群关系还不融洽的时期,公文包再小,也是隔阂。有了隔阂就缺乏信任,没了信任就不会掏心窝子说真心话,更不好意思说困难谈打算了。
由是我想到魏晋时期阮裕毁车的故事。西晋时社会奢靡之风日盛,贵族竞先豪奢,聚敛财物以至失去民心,导致西晋亡国。阮裕以此为戒,不为物累,财物为人服务,与人共享,弊之亦无憾。阮裕在剡(今浙江嵊州)为官时,曾有好车,有前来借车的老百姓无不给与。有一家人家葬母,也想借车用,以为用于送葬事凶,不吉利,却不敢向阮裕张口,阮裕得知后认为车不为老百姓所用,车还有什么用呢?是人家对自己不信任了,是失民心的表示。所以阮裕以"何以车为"自责,毁车以表心旌。所以,他觉得车辆一旦成为隔离群众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就会失掉人民的支持,毁车之举,就是拆除障碍的远见卓识。我便觉得掖下的小包堪比阮裕之车,沉甸甸的,与蛙鸣稻畴,袅袅炊烟的小村庄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在以后的扶贫入户的日子里,我的公文包不见了,一个手提袋陪伴我走村入户,它空间很大,可以装我的水杯、手机和相关的扶贫材料。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起来更妥帖更自然,我也倍感和谐轻松。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