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常州自古人才辈出:刘国钧、瞿秋白、史良、李公朴、周有光、华罗庚、吴敬琏等历史文化名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而这些名人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依托这些名人资源,常州大学近年来陆续设立了以常州名人冠名的学院——刘国钧管理学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史良法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周有光文学院、华罗庚学院、吴敬琏经济学院等。以这些名人的精神和人文品格为旗帜,各个学院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化育人理念和发展道路,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更为常州的经济文化建设贡献了常大力量。
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立志事业,献身祖国”是常州籍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生的写照,也是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的院训。
据了解,华罗庚学院成立于2012年,是为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加快提升常州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而成立的荣誉学院,也是常州大学第一个以名人冠名的学院。
华罗庚学院实行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双导师制,第一学期起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基础课程和学业规划;第二学期起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进行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除了在教学、科研中不断传承和弘扬华老对于科学的钻研、创新精神,我们还依托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华罗庚学院院长薛冰介绍,学院历届学生的开学第一课,都在金坛区的华罗庚纪念馆进行。“在这样的实境课堂中,学生们更能深刻理解华罗庚精神,奋力拼搏,立志报国。”
华罗庚学院成立10余年来,一批批优秀学子从常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近年来,有5名学生提前毕业,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本古里安大学等学校深造;80%的学生通过考研进入双一流高校;省级以上竞赛获奖人均2.2项。一些学生毕业后,对母校心存感激,通过自己的方式回馈母校。2020级毕业生伍铭慧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期间,回国向学校“远航·归帆”奖学基金捐赠10万元,作为学弟学妹出国留学之用。
助力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作为常州大学刘国钧研究院的一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葛吉霞博士负责整理的《刘国钧日记》4月3日在常首发。该书主要包括从1945年2月至1972年7月的刘国钧日记、书画收藏笔记和读报笔记三个部分,鲜活勾勒出一位爱国实业家的人物画像。南京大学教授李玉评价该书“对推进常州地方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将产生相当大的助力,甚至在工业文明史、纺织科技史等学术领域亦能产生较大影响。”
葛吉霞从2011年起,开始对刘国钧文化的研究。从最早的书籍文献查阅、档案文献查阅到后来机缘巧合,受刘国钧后人刘学进先生的授权,将珍藏的刘国钧日记委托整理,十余年来,“国钧精神”始终与她相随。
此次出版的《刘国钧日记》的编辑整理花费了她六年的时间。“最耗时的是日记中的英文翻译。”葛吉霞告诉记者,刘老先生在日记中对一些英文进行了“谐音”记录,这为她的整理增加了不少难度。“比如他把羊毛‘woolen’音译成了‘华纶’,把精纺‘worsted’音译成了‘华丝斗特’。起初我以为是国外的纺织厂厂名,特意查找各类资料,始终没有找到。”因为在日记中出现了三四十处,葛吉霞就联系每一处的上下文意思,最终确定这两个英文是有关“毛纺”的专业名词。
为了将日记中的口语化表达和具有时代特性的语言转变为如今通俗易懂的书面语言,整理的过程中,葛吉霞往往都会将自己置身其中去看待这些文字资料,实地走访老员工、调研纺织管理和技术变革,这也使得她对“国钧精神”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看到一个更立体生动的刘国钧老先生,从而更好地学习、传承他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赋能增效”
根据名人生平事迹所精炼出来的人文精神,一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常州大学以名人冠名学院的初衷也在于此。近年来,各名人学院充分挖掘传颂冠名人故事、凝练传承冠名人精神、落实践行冠名人遗志,将名人文化、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常大学子更好地了解常州地方文化,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留常”。同时,学院还利用专业优势,助力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为常州经济文化发展“赋能增效”。
史良法学院近年来深入常州市企事业单位开展普法活动60余场,覆盖人次超5万;开设“与法同行,护苗成长”法治研学营,对中小学生开展沉浸式法治教育;与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成立常州市地方立法研究院,学院立法团队参与起草《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常州市河道管理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为高质量立法提供智力支持。
吴敬琏经济学院自2023年3月揭牌成立后,积极向社会各界科普经济学知识。学院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结构性因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几个问题》等多场讲座,为大家解读国家经济政策、经济现象、社会发展等社会关注的经济话题。
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将秋白精神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的必修内容,了解瞿秋白的革命事迹、学习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珍惜瞿秋白留下的宝贵财富。学院设立“秋白论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就社会工作、政府管理等学科问题开展学术交流。2021年,学院学生以瞿秋白革命故事为主题,自主创作的微电影作品《觅渡》荣获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充分彰显了“秋白精神”在人才培养上的显著成效。
周有光文学院立足三个“源头创新”服务常州地方文化。学院先后承担并开展了百余项落地服务常州文化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既涉及常州文脉梳理与挖掘,也涉及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业文化遗产有效利用、老城厢复兴和江南水乡古镇集体申遗等众多方面,其成果得到了业界和地方的普遍认可与好评。
(尤佳)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