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街头的电动自行车数量越来越多,加上共享单车,这让非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不少地方在步行道外侧划出了非机动车停放区,不过一些停车区却设置在了原本就狭窄的人行道上。车虽然有地儿停了,行人却没地方走了,产生了“车在步道停,人在车道走”的怪现象。
地铁站口停车区占了便道
家住林萃路京师园的徐先生反映,地铁林萃桥站C1口外,便道上划出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几乎占了全部便道。每次步行到地铁站,都只能借道走非机动车道。“以前没划停车区的时候,便道上就停着不少车。现在划上停车区,走路就更没地儿了。”徐先生说,在非机动车道上和电动车混行,让他感到十分不安。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地铁6号线黄渠站C口外,道路绿化隔离带上设置了非机动车停车区。每到早高峰时段,停车区停满自行车后,内侧人行道只留下了约半米的宽度,仅能容纳一人通行,不少赶地铁的乘客索性就走到了非机动车道上。由于停车区紧贴盲道,一些车辆摆放不规范,车轮压到了盲道上。“之前路过这里时,小腿就被一辆自行车挡泥板划到了,划得生疼。”市民李先生说。
记者注意到,黄渠站出入口空地上也设置了专门的非机动车停车区,不过停车场的面积已无法满足需要。“现在车越来越多,停车区也该扩容了!”李先生建议,应该利用出入口附近空闲的绿地空间改造成停车区,把步道还给步行者。
商圈人行道竟设两排停车区
三里屯地区人多车多,自行车停放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解决无序停放问题的过程中,这里的人行道设置了不少停放区。
记者在三里屯SOHO北侧的人行道上看到,原本宽敞的步道被铁质围栏拦断。步道外侧和中间用白线划出了两排自行车停放区,中间仅留了一米来宽的空隙供行人通行。行人穿梭在密密麻麻的电动车之间,显得格外拥挤。
在这热闹的商业区,一条不算十分宽敞的人行道,竟然划出了两排自行车停放区。而在此停放的车辆,大部分是电动自行车。骑手想要把车辆停放在内侧的停车区,就需要借道人行道,有骑手甚至选择在人行道上骑行,电动自行车与行人几乎贴身而过,十分危险。
人行道最窄也要达到2米
人行步道留多宽才合适?2017年,市交通委发布的《北京市自行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试行)》规定,利用行道树设施带或绿化设施带设置的,应确保停放车辆后人行道的剩余宽度满足规定数值。其中快速路辅路、主干路不低于3米,次干路不低于2.5米,支路不低于2米。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以及火车站附近路段不低于4米,轨道交通和综合客运枢纽出入口周边50米范围内不低于3米。
2021年4月,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规划设计标准》实施,其中人行道的宽度最小值被设定为2米。而学校、医院、商业区等公共场所集中路段上设置的人行道宽度最小值为4米。
2019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曾发布统计分析,北京中心城五环范围内52%的人行道有效宽度不足1米。
从目前已经施划的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看,不少停放区没有达到预留足够宽度人行道的要求。
专家建议
枢纽商圈可配建室内停车场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认为,要解决目前非机动车停车区设置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做到标准清晰,并且得到有效执行。“比如国内的道路交通安全标志体系当中,缺乏自行车的停车标志、管理标志。如果自行车停放管理标准缺失,停车管理光靠市民自觉,便很难维持好停车秩序。”
杨新苗建议,随着绿色出行逐步推广,城市不光要做好停车管理工作,还要积极做好自行车停车场规划和建设工作,适应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自行车的停放不能光靠路边和地面,也要建设室内的人力自行车停车场。比如大型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在设置机动车停车场的同时,也应该划出专门的区域设置人力自行车停车场,提升停放服务水平。”(记者 李博)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