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阴市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支撑力行动方案》正式发布。记者昨从江阴市科技局获悉,政策“礼包”涵盖20条实笃笃的举措,将进一步助力江阴更好地利用南理工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等本地高校科创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江阴这座明星县域频频与高水平大学“联姻”,相继落地了南理工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据悉,到2026年,在澄高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预计将达到18000人。“此次出台的‘20条’从资金支持、考核激励等方面明确了实施路径,目的就是让导入城市的人才释放出更强创新动能,把高校集聚的态势转化成科技创新的优势。”江阴市科技局相关人士介绍。
记者注意到,“20条”聚焦构建高校学科创新能力强基工程、实施高校科研创新提升工程、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工程、高端人才引用留育工程、高校科创生态提优工程等5项主要任务。其中,学科创新能力强基工程特别鼓励高校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力争到2026年,在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江阴重点产业覆盖率达100%,每年完成高校参与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亿元。
把高校的“扎根”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城市的科研实力。“20条”还明确支持在澄高校以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和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探索具有江阴特色的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全力支持在澄高校承办各类国家级科创赛事和学术会议,推动在南理工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实施‘人才特区’政策。”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留住本地高校人才,才能赢得产业发展的未来。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引用留育方面,“20条”不仅健全高层次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也鼓励高校毕业生留澄发展,通过搭建产业与人才直通平台,加强在澄高校与江阴重点产业融合,强化人才“培养端”与“就业端”联动,积极打造从高校人才培养到地方人才选聘的生态闭环,实现“以才引才”。
(唐芸芸)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