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宜兴环科园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的展示大厅,满眼的绿意扑面而来。500平方米的“植物园”里,草木葱茏、绿水环绕,阳光透过天窗照到水面。而这小小的“生态圈”场景便是基地最新科技成果与研发方向的展示平台,各种针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的环保设备就藏在各处有序工作。
孵化企业61家,集聚有效发明专利100多项……历经6年,国合基地作为国内领先的环保产业高质量孵化器平台,俨然已成为一片创新创业热土。与一般科创载体不同的是,国合基地采用市场化机制探索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转化与产业化,不仅是众多初创企业的承载平台,更充当着创业陪伴者的角色,致力于培育硬科技项目,成为宜兴环保产业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
不做“房东”做“股东”,开启“同行者计划”
宜兴是全国环保产业的集聚地,但仍有很多环保产品处在简易低端阶段,从“环保之乡”跃升至“环保之都”需要创新加持,让更多家庭作坊式管理的企业升格为规范化的科技型企业。国合基地作为环科园推动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载体平台,一直在围绕解决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探索实践。
从“0”到“1”,让创新从技术变为产品,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死亡之谷”式的跨越。“在这样一个价值跃迁的过程中,需要高校和政府以外的专业第三方给予帮助,我们所要打造的便是初创硬科技企业的赋能平台。”国合基地董事总经理邵焜琨说。
瞄准国内外尖端技术,国合基地开启“同行者计划”。不同于单纯提供场地的“房东模式”,国合基地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技术方可采用专利技术所有权或非专利技术出资的形式落户基地,而基地作为股东一起参与组建合资公司;后续的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未来嫁接资本市场统一由平台做整体规划,让初创企业专注于技术攻关而没有后顾之忧。2021年底,国合基地进一步发挥宜兴环保产业集群优势,吸纳更多本地专精特新企业和资深职业经理人参与初创企业的合作投资和经营,通过培育更多基于契约精神的连续创业者共同优化产业生态。
东南大学吕锡武教授深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多年,创新性提出“生物生态组合治理模式”,突破了多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术难题。今年2月,吕锡武教授继续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计划在国合基地将技术进行产业化,本地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泰源环保正在积极布局该细分领域,各方决定成立国合绿能公司。“可谓多方共赢,高校的新技术加上泰源成熟的工艺模块,不仅快速实现了成果转化,还推动了技术迭代升级,更让本地环保企业在合作中实现了转型升级。”泰源环保总经理潘海龙说。近期,国合绿能已签下了首笔订单。
“小技术”解决“大问题”,耕耘技术创新“试验田”
在生产型研发中心内,邵焜琨给记者变了个“魔术”。一杯200毫升的浑水中加入白色粉末,稍作搅拌,几十秒钟后,这杯浑水就变“清”了,成功实现了固液分离。这其中运用到的生态净化材料就来自于国合基地的企业,可广泛应用于黑臭水体的治理。“节能环保产业细分领域多,看似一项小的技术却能解决大问题,拥有很大的应用空间。”邵焜琨说。如今,国合基地便是一片承载众多尖端技术从引进到推广应用的创新“试验田”。
我国有上万座饮用水源地,水源地保护直接关系着百姓生活。采用传统清淤等方式进行水体保护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佳。为此,国合基地引进了日本一项水源地原位修复技术——WEP水环境修复系统,采用合资公司形式进行本土转化,并在宜兴龙珠水库进行了首个试点工程。这种水环境修复设备像艘“潜水艇”潜在水中,可以为1~2平方公里的水域立体充氧,缓慢释放出高浓度溶解氧水,“净化是静态的,没有气泡产生,因此释放过程不会搅动水底的泥沙、出现水体浑浊现象,实现了治水与治泥相结合,从而达到底泥改善、水生态修复的效果,破解广域水体水环境治理难题。”企业技术人员介绍。
仅依靠技术引进还不够,还需要结合中国实情做本土化升级,最终形成新的专利组合群。为此,国合基地在技术端、材料端、制造端等多重发力,实现技术推广应用的同时,让产品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如WEP水环境修复系统在单位水体的运行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20%~40%,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国内多地得到应用。
“引进来”+“走出去”,升级模式走向全国
在深圳的天安云谷产业园里,由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和国合基地共同建设的“一带一路”环境技术转移与产业孵化器运营步入正轨。依托深圳先行示范优势和无锡环保产业优势,加强国际绿色技术的转移转化。“孵化器打造了‘深圳孵化+无锡产业化’的新型合作机制,强化‘引进来+本土化+走出去’技术创新闭环。”邵焜琨介绍。
国合基地目前和美德日韩等国的多个顶尖科研平台展开合作: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IPA研究所围绕先进制造达成合作,开展环保产业智改数转方面的合作;与英国埃塞克斯郡政府、英国剑桥清洁技术协会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关于清洁技术领域的多项合作;与中韩环境产业发展促进协会、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等联合运营海外项目离岸孵化器,引进并孵化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方向的人才及项目,促进海外在孵项目到宜兴落户,为宜兴搭建直通式的海外智力对接渠道。
在广泛开展国际化合作的同时,国合基地也注重与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合作——携手东南大学环境岩土工程团队开展土壤修复技术合作;和国家遥感中心共建打造环境空天信息大数据平台,全面监控水体质量,为环境预警和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更高级技术手段;与四川大学合作,研究方向覆盖低碳农业应用技术、设备开发等。
眼下,不仅是对外平台搭建,国合基地同时正在进行模式输出,与成都、重庆等城市洽谈合作,让源于无锡的创新发展模式走向全国,推动环保产业转型发展。基地自身也在进行新一轮发展战略的优化升级,瞄准双碳时代新契机,抢抓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机遇,将更多的技术引进重点放在氢能源装备、碳捕捉、双碳装备化等方向。(胡志杰、蒋梦蝶)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