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项目组织的第13次增殖放流活动。据上船参加增殖放流活动的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科技处处长高敏介绍,为了进行长江口的生态修复,自2001年以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项目共增殖放流了149.6万尾鱼类、2.15吨虾类、11万只中华绒螯蟹、171吨贝类。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堪称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河口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之初就非常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近20年的坚持,滔滔江水之下的生态修复,成效令人鼓舞。”上船参加增殖放流活动的东海水产研究所生态修复专家陈亚瞿教授说。
82岁的陈亚瞿教授,近20年来一直进行长江口生态修复研究并参与实践。2001年,他带领团队率先在长江口放流了3080尾中华鲟幼鱼;2002-2004年,先后两次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导堤和丁坝混凝土构件作为硬底物,通过人工补充成年牡蛎及底栖动物群落增殖等手段,构建了我国河口第一个人工牡蛎礁系统。2004年,他又率先在长江口开展了2.5万只中华绒螯蟹试验性增殖放流,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2008年,还开展了39万尾河口重要经济鱼类试验性增殖放流。
科研团队2004-2018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通过增殖放流活动,长江口导堤及附近水域底栖动物种类和生物量都有显著的提高,表明该生态系统已明显得到修复和改善。航道工程中的南北导堤,已逐步建成一个长达147公里、面积约14.5平方公里的“人工鱼礁”,成为经济水生动物和珍稀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栖息地。中华鲟的回捕率达到1%,中华绒螯蟹的汛期捕捞量更增加了20多倍。
“生态修复旨在通过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来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长江口深水航道生态修复,在增殖放流物种的选择上,体现了生态系统立体结构的层次性。既有低营养层次的物种,如鲢、鳙,也有肉食性鱼类,如黄颡鱼、翘嘴鲌;既有中上层鱼类,也有底栖性鱼类。同时,针对长江口底栖动物生物量较低,鱼类饵料资源贫乏的状况,生态补偿品种配置了河蚬、沙蚕等底栖动物。”陈亚瞿说,“这种立体的、多层次的增殖放流,极大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从而达到修复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的效果。”
长江口深水航道生态修复工程为我国大型工程建设的生态补偿树立了榜样,为大规模的生态补偿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