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记者获悉,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南京29个项目(包括主持完成和参与完成)在列。
在250个奖项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南京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共29项(包括主持完成和参与完成),占全国总数的11.6%。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一等奖0项,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本年度全省共获奖39项,我市占74.36%。
据介绍,南京获奖项目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前沿科技领域成果喜人,为培育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劲科技支撑。
其中,南京中车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等参与完成的“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东南大学等参与完成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南京理工大学参与完成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本次南京的获奖项目多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南京大学斩获3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基础研究领域彰显了实力。东南大学“硕果累累”,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摘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南京理工大学有4项成果获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分别有两项科技成果获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及其团队对大约2.6亿年前泛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获奖项目“泛大陆关键转折期生物与环境演化”不仅建立了高精度的地层框架,还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重建了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曲线,并揭示了与泛大陆聚合和裂解相关的全球气候剧变与海陆生态系统变化。这些成果,为理解地球系统演变提供了宝贵参考。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刘攀教授牵头的“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管控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突破多个技术难题,形成支撑高速公路智能化运行管控的成套技术及系统装备并大规模推广应用,实现了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精准辨识、主动管控等技术突破。
南航航空学院郭万林院士团队“基于固液界面力电耦合的水伏效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发现了一系列通过纳米结构材料与雨滴、波浪、水蒸发等形式的水直接相互作用产生电能的水伏效应,开辟了从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自然水循环过程中捕获电能的零碳、负热排放的全新途径,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拓展了动电效应两百年的理论”“开创性工作”,催生了国际研究新领域——水伏学。
南京理工大学杨国来教授参与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其可解决桥梁结构工程减振难题,成果已推广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江阴长江大桥、川藏铁路藏木桥等120余项大型工程。记者 李花 张安琪 何洁 王怀艳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