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杭州日报讯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中,法治,维护着公序良俗,关乎着民生万象,更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水平。正因如此,法治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主体工程,需要实现率先突破。2024年,杭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高水平法治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进器”。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过去这一年,杭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哪些亮点与成效?深度大盘点来了。
一、打造“纵贯线”: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去年4月,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发布《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3)》,杭州在全国100个城市中排名仅次于上海、深圳、北京,名列第四,其中“数字法治政府”指标排名全国第一。当前,杭州正在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了拿下这一“国字号”荣誉,全市各级各部门铆足了“法治定力”,确保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偏航、不迷路。
去年以来,市领导带队对各区、县(市)和11家市直部门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察。举办全市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示范创建学法用法考试,覆盖市县两级公职人员近5万名。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源头治理,全市各级行政机关依法编制并公布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全市7个项目入选全省重大行政决策源头治理专项行动制度成果培育项目清单和揭榜挂帅项目清单。
2024年11月30日起,杭州市地方标准《“法治政府建设”数字化评价规范》正式实施。这份《规范》采用了“多维赋分法”体系,包含立法工作、行政决策、行政执法、司法监督、普法宣传等多个维度,共有5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分二级指标17个和三级指标51个。
据了解,“评委”包括人大代表、政府部门、基层群众以及专家等,评价结果一目了然,实现“收集—评价—整改—跟踪”全流程闭环。
同时,杭州聚焦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赋能社会治理,开展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等立法工作,杭州市《发挥“小快灵”立法优势 精准服务保障“大民生”》入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市县法治建设案例选编》。
二、下好“先手棋”:以“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杭州不断创新举措,坚持下好优化营商环境这一“先手棋”,既“拼政策”又“拼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去年6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数字贸易促进条例》是首部数字贸易领域地方性法规,为杭州数字贸易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和应用“立规矩”,入选“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服务永无止境。过去一年,杭州高水平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出7.0版营商环境改革清单117项举措,迭代“亲清平台·政策超市”数字平台,被世界银行作为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全覆盖建成一站式集成的线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升级“企呼我应”服务平台,全年共受理涉企问题111.7万件,办结率99.89%,满意率97.38%,“办不成事”兜底服务经验在全国推广。
实施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市县两级企业法治服务专区实现全覆盖,“商事纠纷预防化解、企业投融资和涉外法治服务”等3个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一件事”项目成为省级样板。
推进重点产业预防性法治体系建设,累计发布包括全国首个平台经济新业态市场监管领域风控法务指引在内的全产业风控法务指引30件,成立风控法务服务中心(点)17个、风控法务委员会10个,组建全市风控法务专家库。
打造以“钱江新城、黄龙、运河”为主体布局的法务集聚区,创新开展“云端普法”进园入企专项行动,覆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近30万人。
三、细化“施工图”:扎实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执法是行政机关最主要的职能,规范行政执法权是依法行政的关键所在。
杭州深入开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制定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建设指导意见、基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规范等制度。持续推进千岛湖“一支队伍管执法”试点工作,“数字第一湖”上线应用。加大食品药品、农业生产、危险化学品、城市管理、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统筹涉企行政检查,实施“执法提质助杭企”行动,推进“简案快办”“亮码检查”,检查亮码率97.7%。
加快推动“综合查一次”“柔性执法三清单”扩面增效,着力破解“小过重罚”“执法扰企”等企业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行政检查量明显下降,全市涉企行政处罚立案数量同比下降9.8%。完善行政裁量权“1+8”多元基准体系,制定253个高频行政执法事项裁量权基准。健全“七联一体”执法监督体系,运行“行刑衔接”数字监督应用,创新“多维评价”延伸监督方式,形成“联动+智能+评价”的行政执法监督新模式。
四、搭建“连心桥”: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法治,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更是一种全民自觉的生活方式。近年来,杭州不断探索社会解纷的创新途径,架起调解纠纷“连心桥”,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
过去一年,杭州积极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仲裁等多元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据统计,2024年全市调解组织化解纠纷各类矛盾纠纷187.57万件。
持续深化市场化解纷工作,建设市场化解纷点位177个,“打造矛盾纠纷市场化调解机制推进商事纠纷多元预防和高效化解”被国务院办公厅选为“全国提升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获全省改革突破奖银奖。律师调解工作室扩充至110家,律师调解员增加至1425名,2024年全市律师调解收案5.7万件,“律师调解市场化”杭州品牌持续打响。
创新“巡回复议”“复议+公证”等机制,2024年全市新收行政复议案件1.13万件,复议诉讼比达到7.09∶1,复议案件案结事了率91.17%。
编印6类重点群体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学法系列读本,全市累计创建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3025个,占总数的92%。全面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一事一评”群众满意率98.63%。
五、赢得“大机遇”:高水平推动涉外法治工作
自古以来,杭州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肩负着对外交流的使命。近年来,作为东部沿海重要开放地区,杭州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同时,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加速“出海”。为此,杭州不断优化涉外法治服务,用法治力量守护企业“走出去”又“行得远”。
2024年4月,全省首家国际仲裁院——杭州国际仲裁院揭牌成立,聘请26个国家(地区)49名外籍及港澳台仲裁员,2024年受理涉外仲裁案件294件,标的额33.63亿元,涵盖国际贸易、跨境投资、涉外金融等领域。
推动浙江省首家地方国际商事法庭——杭州国际商事法庭实质化运行;建设“数智国商”系统,推行涉外民商事纠纷“一站式融解决”,提供电子送达、远程见证、在线庭审、委托翻译、查明域外法等服务。
依托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实现跨时空、跨地域解纷“一次不用跑”。截至目前,93家调解机构1400余名调解员入驻平台,累计接收调解案件3.6万件,调解成功率36%,涉及37个国家和地区,调解最短用时仅1天。
创新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首创产业类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杭州市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首个国家级数字经济产业专利服务工作站,发布《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指引》,上线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监测系统。
如今,人们提到杭州,不再只是烟雨江南、诗画山水,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聚集以及便捷的数字化生活等都是这座城市的新名片。
为了让境外友人来杭后能畅游、畅行、畅居,杭州专门推出“AI Hangzhou”涉外综合服务平台,只需在支付宝上搜索“AI Hangzhou”或“城市服务中心”,进入CityServices小程序,就能在线处理多项事务,比如签证预约、住宿登记、看病挂号等,还可以搜索感兴趣的特色展览和文化活动。中国瑞士商会主席、“杭州市荣誉市民”代表鸿志远将其评价为“是一个让生活变得更轻松的实用平台”。
立良法、谋善治、促发展、惠民生,这一年来,杭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蹄疾步稳、捷报频传。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新的一年,让公平正义之风长吹不止,用法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满足人民对法治建设的新期待,杭州在路上。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