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浙江省老龄办发布《2023年浙江省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公布了多项老龄数据,涉及方方面面。
最新数据显示,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截至2023年末,浙江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39.4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4.95万人,同比增长了5.93%。另一方面,浙江在养老领域改革不断加快,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更多幸福感。
解读一组组数据,能看出哪些变化?守护“夕阳红”,浙江有何妙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浙江还有哪些打算?
关键指标,看改革成效
近年来,养老护理员的紧缺一直备受关注。浙江一直在努力缓解这一问题。
浙江“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共有35个,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正是其中之一。
这个关键指标,一年内迈上新台阶。
《公报》显示,2023年全年,浙江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1.31万人,几乎较2022年翻了一番,每万老年人持证护理员数从2022年末的22.7人增长至23.96人,离浙江2025年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25人的目标又近一步。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断扩容,离不开政策的支撑。
针对过去养老护理员普遍面临上升通道不畅、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全省各地积极完善养老护理员激励机制,实施入职奖补,推动落实岗位津贴,并组织各类技能大赛,努力使养老护理员其成为人人尊重、青年向往的职业。
另一个涨幅喜人的数据,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扩面。
长护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即“重度失能老人”。作为一项社会保险制度,长护险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多照护服务的同时,也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负担。因此,业界也有“一份长护险挽救一个家庭”的说法。
早在2016年,浙江就试点推出长护险,让更多失能老人能够享受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照护。这几年来,长护险参保对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末,浙江参保人数已达1878万人。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明确今年新增参保人数2000万人以上。
今年春节前,浙江又为全省失能老人送上了一份暖心支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按照国家部署普遍建立城乡一体的政策性长护险。
新理念,破题多样需求
《公报》中,一些概念、数据首次出现,也体现了浙江老年人需求的变化。
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的康养产业正蓬勃发展。《公报》中,也首次提及“康养行业领军企业(机构)”。
康养产业,不仅包括“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也包括“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康养服务、智慧养老、老年用品……这些都是康养产业包含的内容,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各类个性化需求。
浙江近年来十分重视康养产业的发展。比如,去年浙江(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吸引海内外百余家企业参展。《公报》显示,浙江还评选出44家2023年度康养行业领军企业(机构)。首批领军企业(机构),肩负引领全省银发经济产业创新和能级提升的使命。
满足更多高龄老人的多样化需求,政府的任务应当是“有为”——更多从政策上引导、资源上助力、监管上保障,花大力气激发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将剩下的留给市场,让老百姓自主选择优质的养老服务。
同样是在去年,浙江启动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截至2023年末,浙江已有16个市县级公办养老机构转型为国企,建立更灵活的运行机制,提供更丰富的专业服务。
另一个变化,体现在老年教育资源上。《公报》显示,浙江有各类老年教育机构12847所。
浙江老干部工作、民政、教育等部门均有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比如老年大学、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等,各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参差不齐,老年人想享受优质普惠的老年教育资源还存在很多不便。
为解决这些问题,浙江创新开展教育资源整合,省委老干部局、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等单位统筹推进全省老年教育资源普惠共享,着力打造普惠式的“15分钟老年教育学习圈”,资源供给进一步优化。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