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醇厚的咖啡香,正在席卷中国产茶大省浙江。
在城市的商业区和创业园,咖啡馆已是标配,各大景区、书店甚至是医院也纷纷推出特色咖啡;在农村,咖啡馆成了返乡创业的新风口,“镇咖”“村咖”不断涌现,即使再偏远,也可能因为一杯咖啡而走红。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目前有1.4万多家咖啡馆,近3年以每年30%的数量增长。
浙江拥有“世界茶乡”的美名,无处不在的咖啡,不禁让人担心“茶为国饮”的地位:以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是“上班下班咖啡馆”;以前是用茶提神醒脑,现在是“靠咖啡续命”。咖啡会取代茶吗?茶和咖啡,谁会赢?
比创意
初到浙江的美国姑娘凯瑟琳,被街头琳琅满目的咖啡吸引住了:茶咖、米咖、果咖,还有黄酒咖啡、酱香拿铁、豆腐脑咖啡……只喝过美式、拿铁、意式浓缩等传统品类的她,兴奋地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照片,并附言:“神奇的中国咖啡。”
在中国,咖啡被玩得花样百出。有的地方办起“咖啡文化节”,有的张罗出“咖啡市集”,还有的开出“咖啡地铁专列”。咖啡馆也别具一格,有的不仅卖咖啡,还卖茶及当地土特产;有的普及咖啡品鉴的基本知识,开设相关课程;还有的推出“咖啡+小吃”“咖啡+酒吧”“咖啡+自习”等新业态。不管你爱不爱喝咖啡,总能找到一种玩法。
2023年底,研究机构“世界咖啡门户”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品牌咖啡店数量为4.97万家,超过20年来一直居首的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品牌咖啡店市场。
咖啡铺天盖地,茶也不甘示弱,主打一个“新”字。
在两宋时期就茶楼茶肆林立的杭州,“新式茶馆”显露头角,它们从内部装修到背景音乐都轻快明亮,迅速成为年轻人聚会打卡的新据点。人们到那里不只是喝茶,还可以阅读、学习、写作、上网、听音乐、和朋友聊天,体验健康、时尚、简约的生活方式。
在浙江各地的大小商圈,不同品牌的“新式茶饮”扎堆出现,在传统中国茶绿红黄白青黑六大类的基础上,加入咖啡、奶、气泡水、酒、水果、冰淇淋等进行混搭,可打包可堂食。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茶饮市场规模近1500亿元,增幅创5年来新高。
层出不穷的创意中,茶和咖啡与各种业态组合,成了“茶+”“咖啡+”。它们像是拉开了一场创意大赛,只要你点子够准,在市场上就有可能成为现象级的爆款。
“推手是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杭州咖啡西餐协会秘书长杨泱在杭州、绍兴、嘉兴等地的创业园区经营着20余家咖啡连锁店,他认为,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多样,中国的企业、品牌则通过不断创新,赋予茶和咖啡新的口味和商业模式,大市场带来了大机遇。
茶和咖啡,谁更吸引眼球?一时难断高下。
比实力
消费的热闹只是表象,从产业角度来比较或许更具意义。
有机构作出预测,2024年中国茶产业市场规模将达6646亿元,同比增长7.5%;咖啡产业市场规模将增至3133亿元,同比增长18%。数据里看趋势,已能一窥两个产业的规模和增速。
中国是茶的故乡,产业积累了上千年,在量和质上都有优势。2023年全国茶园面积近5200万亩,产量达33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的一半。就浙江来说,近3年茶园总面积和总产值逐年上升,平均亩产值达9211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以上,不仅多年来出口量全国第一,还是全球最大的抹茶产地。
“茶产业最独特之处是产业链完整,贯通了上游的农业、中游的工业加工和末端的消费流通,是个富民产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说,像西湖龙井、径山茶、天台云雾、开化龙顶、武阳春雨、松阳银猴、安吉白茶、景宁惠明茶等享誉中外的浙江名茶,都直接带动了当地茶农增收致富,真是“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反观咖啡,作为西洋的舶来品,在中国兴起才不过百余年,产业起步比茶晚得多。不过,善于“无中生有”的浙江,也在咖啡上做起了文章,相关产业不容小觑。
在电商之都杭州,通过精准的线上社群营销,隅田川等线上咖啡品牌首创“挂耳咖啡”、常温胶囊浓缩咖啡液等,名声大噪。在制造大市宁波,集聚了咖啡机制造和咖啡豆烘焙企业,图兰多、西文、心想等品牌拥有胶囊咖啡机和全自动、半自动咖啡机的核心技术,产品出口欧美市场;林可斯特等烘焙企业不断向上游原料端延伸,通过直接与咖啡原产地的庄园合作,引进高品质咖啡生豆……
一杯咖啡里,浙江把特色产业集群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不产一颗咖啡豆,也有独特的咖啡产业脉络,进而加入全球复杂庞大的咖啡供应链体系。
本土的茶、外来的咖啡,虽然起步有早晚、体量有大小、增速有快慢,但凭借强大的产业链,都实现了产业端与消费端共同繁荣。要比谁的势头更强,确实难分伯仲。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