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是健康的基石,本周是我国第10个“全民营养周”。近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23年我省居民膳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
杭州人在“吃饭”这件事上
表现得到底好不好?
有没有进步呢?
今天就来逐一揭晓!
这道命题作文“一喜一忧”
今年的全民营养周把“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作为主题,这道命题作文对杭州人来说,可谓“一喜一忧”。
“一喜”:“少油”首次达标
杭州市历年烹调油的人均每日食用量,始终略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去年终于降到了30克以下,名副其实地做到了清淡里的“清”字。
这是全杭州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更要关注自己是不是“被平均”的那一个。
除了能控量,还要会选品。简而言之就是要“博爱”不要“专一”,通过轮换烹调油品种,获得更为均衡的脂肪酸摄入。
“一忧”:缺乏豆和奶的摄入
增加豆和奶的食用仍然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奶类每日人均摄入量仅为69克,与300-500克的推荐量不在一个数量级。
奶类是钙最重要和优质的食物来源,不喝足够的奶就很难单靠膳食获得充足的钙。而缺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老年阶段的骨质疏松,并增加骨折风险。
有不少人因乳糖不耐受、喝牛奶容易拉肚子而放弃了喝奶,其实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办法做到两全其美:
一是自少而多,逐步适应;
二是如果血糖正常,可以换成酸奶;
三是改喝无乳糖奶。
目前,杭州市居民的平均摄入豆制品的水平,仅为推荐量的六成左右。这里有两组概念需要辨别:
一是大豆只有三种,即黄豆、青豆(毛豆)和黑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其他豆类都称为杂豆,属于主食范畴,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
二是推荐的食用量都是按蛋白质折算成干黄豆后的量,如同样25克黄豆换成豆干就是50多克,而内酯豆腐就要超过150克。
杭州人吃饭特点大揭秘!
饭更杂
杭州人的“饭量”比较稳定,始终处于较为适宜的状态,可喜的是种类上也更为丰富和均衡。
尽管杂粮和杂豆类人均每日30克的摄入量,与50-150克的推荐量还有一定距离,但比以往不到10克的水平还是有明显的提升,薯类也从不足5克提高到了10克以上。
杂粮杂豆和薯类富含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比精米面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每天做饭时只要再加一把绿豆、荞麦、糙米或薯丁,就能让普米升级。
菜更多
杭州人变得越来越爱吃菜。蔬菜的人均每日摄入量基本达到了推荐摄入量的“最低门槛”,但是种类仍然较为局限,尤其是深色蔬菜吃得还不够多。
所谓深色蔬菜,顾名思义是整体颜色都深的菜,其实科学的意义是指富含胡萝卜素的菜。
常见的有深色的叶菜,以及胡萝卜、西兰花、青红椒、番茄、南瓜和韭菜等。这类菜往往还含有叶黄素、花青素和番茄红素等其他功能性的膳食成分,多多益善。
反观水果的“增量”就不太可观了,仅从人均每日39克增至54克,只有推荐量的1/4。
水果不需要烹调,其维生素保存更为完整,是蔬菜的重要补充,人人都要争当“吃瓜群众”。
肉太肥
杭州人吃肉又创新高,在去年人均每日163克的“高位”上继续增加10克,远远超过膳食指南的40-75克的推荐量。
猪肉毫无悬念地妥妥占据“C位”,是餐桌上当之无愧的王者。
在我们大快朵颐浓油赤酱的东坡肉、炖蹄髈和卤猪蹄的时候,大量“白花花”的饱和脂肪也暗戳戳地“随风潜入夜”。
这也是超八成的居民脂肪摄入偏多、供能比过高的重要原因。
味更淡
“控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控盐”还会远吗?
杭州人均每日盐摄入量首次“破10”,降至8.3克,钠摄入过量人群的比例也从超九成降至八成多,明显进步了。
减盐妙招:
一要识别“隐形盐”的存在,如味精、酱油和辣酱等调味品,榨菜、雪菜和酱瓜等酱菜,瓜子、火腿肠和鱿鱼丝等零食,方便面、挂面和面包等主食;
二要掌握烹饪必要的“窍门”,如合理使用高钾低钠盐,红烧菜尽量少放糖,多用其他香辛料调味和炒菜临出锅再加盐等。
不过,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逐渐调整固有的“重口味”。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