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是杭州人熟悉的一座山,也因为充满传奇色彩而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去打卡。那你知道吗?飞来峰其实是古代杭州名人的“朋友圈”!为啥这样说?一起来看↓↓
现在的人们都已经习惯了用朋友圈记录生活、心情,并分享给朋友看。但是,对于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古人来说,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实现朋友圈式的分享呢?
如果说飞来峰是古代杭州名人的“朋友圈”,你是不是会感到很好奇?
今天,一起来听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常务理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邵群讲讲飞来峰的珍贵价值以及它都有哪些“朋友圈”的功能。
汉藏艺术交融巅峰
被誉为我国石窟造像的“最后一道曙光”
灵隐飞来峰景区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以西,面积约有489760平方米。飞来峰高约168米,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飞来峰造像。
飞来峰造像是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唯一一处大规模集中展现汉式(宋代)造像、藏式(元代)造像和汉藏结合造像的石窟,是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
“全国5000多个石窟中,只有10个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地,飞来峰就是其中之一。”邵群说,同时,飞来峰还是我国历史上举国家之力开凿营建的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处是云冈、龙门、安岳。”
飞来峰被誉为我国石窟造像的“最后一道曙光”,代表着汉藏艺术交融巅峰。它与唐代以前北方石窟艺术相衔接,弥补了中原地区石窟艺术从唐开始走向衰落的空白,在12-14 世纪的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飞来峰造像是我国自然山水美学融合的精品。”邵群说,有别于北方石窟寺的宏伟厚重,飞来峰造像分布于山谷幽洞间,它利用天然岩洞或山崖开凿,雕刻技艺精湛,尺度恰当,融于自然,体现出江南园林之意,“它所具有的自然山水美学属性,是全国石窟造像的佼佼者。”
飞来峰现存330余方造像记和摩崖题刻,都是历代民众信徒、文人墨客来此寻访留下的珍贵印记,更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绵延不绝的实物佐证。正因如此,飞来峰才体现出“朋友圈”的神奇功能。
选择“不给谁看”
这条“朋友圈”500年后才被人发现
元代至正年间的浙省参知政事周伯琦(字伯温,今江西鄱阳人)是位书法名家,他的篆书在当时享有“本朝之冠”的美誉。为纪念重修灵鹫寺的功德,他应邀写了一篇《理公岩记》并着人刻在飞来峰上。
书法名家的手笔直接发“朋友圈”,肯定会引来铁粉的追捧。可是,这位周大人偏偏在发“朋友圈”时,设置了“不给谁看”,并且选中了绝大部分人。“他将碑文刻在了青林洞后一处非常隐蔽的石头缝隙,以至于后世近500年里几乎没人见过这方题刻长什么样。”邵群说。
到了明代,金石学者郎瑛有幸看过这条“朋友圈”,他特意清除了题刻表面的青苔,想“转发”给其他人看。可是,周伯琦当时的选址实在太“低调”,这条“朋友圈”直到清代才再次被人看到。
清咸丰癸丑(1853年)六月,书法家钱松和朋友胡震两次到飞来峰寻找《理公岩记》,终于见到了题刻真容。两人一激动,连发两条“朋友圈”:一条发在距离《理公岩记》题刻所在石缝的入口处,“元周伯温摩崖入壁五步”;另一条发在《理公岩记》题刻对面,洋洋洒洒地讲述了发现题刻的过程。
回头想想,钱松和胡震的“朋友圈”算得上是与500年前的周伯琦“互动”,而“元周伯温摩崖入壁五步”应该就是给《理公岩记》“引流”了吧。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