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研之有物,学而广博。8月8日至9日,江苏省文旅厅、江苏省文物局主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传媒(中国江苏网)承办的博物知旅·强国公益研学活动携手金陵华兴实验学校、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南京市聋人学校,组织40名自闭症、听障等特殊青少年以及困境家庭青少年群体参加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青少年们走进南京、扬州、镇江等3地4所博物馆,领略博物馆魅力,读懂江苏历史。
研学旅程中,透过讲解员的讲述,藏在文物里的古城记忆浮现在青少年们的眼前。在研学首站——南京城墙博物馆,青少年们步入阵列形式呈现的城砖墙展厅,打开千年前金陵古城的繁华画卷。这座博物馆全面且深刻阐释了城墙环绕下的南京历史文脉,展现南京作为大明都城的辉煌气象。在这里,两块出土于南京石头城遗址北垣的东晋晚期城砖格外引人注目,其上的“石头”铭文,宛如历史的信使,成为南京建城史的有力见证。青少年们沉浸在这浓厚的历史氛围中,不时低头记录,相互交流自己的感悟。
南京拥有2500年建城史,恢弘的都城气质在展览中尽数显现,而距其不远的扬州,亦是一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古城。在扬州博物馆,青少年们系统地了解了扬州自新石器时代起的历史变迁。从汉代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缔造的第一次繁华开始,扬州经隋唐运河而兴,既经历了“歌吹沸天”的繁盛,也饮受过“废池不木”的悲怆。扬州博物馆的“广陵潮”展览让金陵华兴实验学校学生陈焕雨茉印象深刻,她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扬州博物馆,看了很多文物后才知道,扬州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博物知旅’研学也让我发现,博物馆是值得我们一再探索的地方。”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青少年们领略到博物馆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的种子。参观之余,本次博物知旅·强国公益研学活动还为青少年们提供了多样的实践课程。在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中,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面塑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钱翠芳开展的非遗课堂受到了青少年们的喜爱。几撮彩色面团在手中经搓、揉、捏、按变换不同形状,再一一粘在空白纸之上,活灵活现的青蛙书签便已成形。钱翠芳说:“非遗是活着的文化,惟有实践能让非遗传承下去。在面塑课堂,我们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带领他们认识非遗、爱上非遗。”
此次研学最后一站是坐落在镇江的茅以升纪念馆,这一展馆于今年5月新开放。纪念馆展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的故事以及一众“中国桥”的建造历程,向观众展现科学家爱国为民的卓越品质。参观展览后,南京市聋人学校学生陈梓晗说:“茅以升是一个大人物,他始终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科研,这是我想向他学习的地方。”
从南京中华门瓮城东侧到镇江润扬大桥桥下,青少年们认真聆听馆藏背后的历史故事,顺利完成了本次研学活动。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陪同研学的教师陈皓然说:“这次研学对孩子们和我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特殊青少年们和大家融入到一起,沉浸式地学习博物馆里的知识,这不光是优质的‘第二课堂’,也是他们人生中一次独特的体验。”金陵华兴实验学校校长王振利表示:“参加博物知旅·强国公益研学活动,是一场用心、用手、用脑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开拓了视野,还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记者 童棹凡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