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城市更新,我省打造的“演艺新空间”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和传统演出空间相比,它们“小而精”“小而美”,演出频次更多,表演形式灵活多元,所处地点也更为“复合”——繁华市中心、文旅景区、写字楼、高新园区,甚至在电影院放映厅。沉浸式体验、场景式消费,让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观众有了更多选择。
互动体验
沉浸式观戏新方式
7月20日下午,南京雨花剧院门前广场,数百位观众正在等候入场。一群身着演出服装的演员忽然出现在广场上,发放“寻人启事”。戏已经开场了吗?带着疑问,一些观众跟随指引走进剧场,却诧异地发现,他们来到一间狭小幽暗的“囚室”。观众们靠墙站立,屏住呼吸,看着眼前的一幕: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软硬兼施的逼问,革命志士谈笑风生,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展示得淋漓尽致。
作为南京市文投集团旗下雨花剧院的驻场演出,这部名为《代号1921》红色戏剧热度不断上升。打破以往落座观看的模式,观众化身剧中人,跟随角色一起亲历审讯、参与斗争,获得不一般的“沉浸式”观剧体验。南京市文投集团太阳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炜介绍,雨花剧院去年改造完毕后投入运营,目前《代号1921》吸引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大院校的广大观众前往观看,更受到一批青年戏迷的热捧。自今年5月复演以来,该剧已吸引观众有7000人次。
当前,小剧场在我省遍地开花。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去年底下发《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打造一批有示范价值、鲜明特色、社会影响力的小剧场,创作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深受群众喜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剧目。
各自有特色、家家有亮点,全省多家小剧场各展身手,推出多种创新演出业态。常州首部大型沉浸式话剧《织梦运河》在运河五号小剧场上演。该剧融入运河市井文化、老城厢文化和红色文化,让工业遗存、历史风貌与城市人文深度融合。在无锡锡剧艺术中心小剧场,观众喝上一杯茶,品一块“锡剧饼干”,现场惬意地欣赏传统锡剧折子戏。
南京市文投集团副总经理瞿峰表示,去年以来,南京先后打造了小剧场越剧《金粉世家》、京剧《花好月圆》,今年还将结合河西星空剧场建设,打造全国首台儿童魔术剧。
年轻表达
脱口秀赢得新观众
这个夏天,脱口秀无疑成为演出市场的“顶流”之一。记者搜索猫眼APP等票务平台发现,至8月底,南京有近30场脱口秀演出计划,除了商业综合体里的演出场所——笑果南京笑场、南京本土打造的无名喜剧俱乐部外,幸福蓝海影城、万达影城等电影院的放映厅也成为展示脱口秀的新空间。
近年来,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喜爱,不仅在线上带来火爆收视,还在线下演艺新空间收获大批“粉丝”。南京单口喜剧演员孙郁告诉记者,“目前,一周四场演出,是位于南京华采天地的‘无名喜剧空间’的演出节奏。”
对于“Z世代”来说,“花钱买体验,而不是商品”已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孙郁表示,观众愿意为线下脱口秀买单,源于现场的体验感和台上台下的互动关系,“很多人来看脱口秀,就是抱着打卡体验的心态”。
7月21日,江苏省曲协脱口秀艺术委员会在南京成立,这意味着我省脱口秀演艺行业有了业务组织。省文联副主席刘旭东表示,脱口秀的流行顺应网络时代的需求、顺应线下小剧场演出的需求,从中可以看到当前社会文化生活的活力。
记者了解到,我省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泰州、盐城等地都有了脱口秀演出。
南京爱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脱口秀品牌“红桃喜剧”,也见证这一市场的逐渐旺盛。今年4月,“红桃喜剧”第一场演出的上座率近80%,现在以每月一场的频率推出,人气渐长。爱火文化联合创始人查力予告诉记者,脱口秀行业处在上升期,观众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红桃喜剧”锁定上海、北京的演出资源,平时以外邀演出阵容为主导,结合部分本地团队,演出场地遍布南京各个小型演艺空间。
城市更新
点亮文化消费新场景
新型演出业态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小空间”集聚满满人气。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演艺新空间“嵌”于百姓生活之中,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现有小剧场超100家。一些老建筑、老地标在改造过程中,纷纷挖掘文化资源,开辟演艺新空间。南京新街口商圈,名家梅兰芳曾经演出过的两个地方,如今也成为点亮城市人文生活的时髦小剧场。
“作者‘张恨水’成为戏中人物坐在观众席上,与舞台上的演员展开隔空对话。”作为大华大戏院·群剧场的驻场演出,越剧《金粉世家》让观众大开眼界。
始建于1935年的大华大戏院,两年前重启戏曲演艺功能。16个影厅中最大的厅“9号厅”白天上演电影,夜幕降临后则变成上演经典剧目、首演佳作、热门IP的小剧场——“群剧场”。
“历史底蕴和新兴业态的新旧碰撞,是大华的特色。除了南京本地观众,还经常有拖着行李箱的外地观众前来打卡。”群剧场经理沈夏表示,小剧场只有308个座位,但演出的内容却不少。“我们还提供音乐会、开心麻花互动即兴剧、木偶剧、杂技、歌舞等品类齐全的60多场演出,满足一家老小在新街口商圈吃饭、逛街、看戏的需求。”
实现华丽转身的不仅有大华大戏院。南京洪武路上,还有一幢始建于1913年的近代建筑,南京第一座专业化镜框式小剧场国民小剧场便藏身于此。这个夏天,这里有脱口秀、话剧、儿童剧等陆续上演。
南京市民郭先生在国民小剧场观看了小剧场话剧——根据毕飞宇两部小说改编的《生活在天上》,收获特殊的观演体验。“小剧场舞台离观众席很近,演员的面部微表情都清晰可见。”郭先生说。
本土化、接地气的演出,成为小剧场获客的“法宝”之一。作为“新南京人”,在一家软件公司上班的90后于美桥把这里作为了解南京的一扇窗口。刚刚打卡的爆笑话剧《珠江路:万万没想到》讲述珠江路创业者的故事,而此前《丹凤街》《长江路·代号1800》都让她对南京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这些“小而美”演出新空间的打造,成为城市更新的抓手之一。人们在欣赏演出前先用餐,看完演出后约三五好友喝杯咖啡,外地旅客在演出空间附近觅一处酒店……以一个演出空间带动一个片区的消费,成为文化消费新场景。
特色鲜明
小剧场打开新空间
演艺新空间的蓬勃发展,是文化消费逐渐融入生活的见证。80后南京小伙冯勉将自己原本经营的小剧场从紫金山脚下搬到雨花台区图书馆旁。“附近有不少IT行业年轻人,他们下班后来剧场坐一坐,看看剧,很解压的。”冯勉说。
“家门口”的演艺空间,哪些特质更能引流?记者梳理发现,戏剧的小众化带来的空间个性化,以及戏剧形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都是其中的关键。
每家商业电影院放的片子基本上一致,很难有自己的特色,而小剧场则不同。北京京剧院青年导演李卓群认为,“小剧场的‘小’,不仅指演出空间的体量小,更具有辨识度,它将传统更好地对接现代,指向更为年轻、潮流、个性的审美。”
这些小型演出空间,以小体量激活大市场。“小剧场减少距离成本,让观众更容易走近艺术;为创作者搭建艺术孵化平台,让新兴演出走出来。”沈夏举例说,著名IP话剧《驴得水》就是从小剧场演到大剧场,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最后改编成电影,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演艺新空间催生文旅消费持续升温、带动流量,而流量又反过来成为演出内容和市场优化的有益因子,甚至带动本地专业院团的创作。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姜孝萌说,艺术高校自制剧目的数量并不少,但很多都走不出学校,常常无力支付大剧场的场租、舞美、灯光、音响等费用。“我们的剧目在小剧场孵化、打磨,未来再推向大剧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渡带。”
一个城市的文化消费,不仅涵养了城市的文化气质,也是彰显城市“各美其美”的载体。苏州把“江南小剧场”建设成展示江南文化的“最美窗口”。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这里打造的“泰有戏小剧场”,把京剧文化送到百姓身边。“在色彩丰富的小剧场里,我们往往可以找到每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品格和个性。”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段菲说。
小剧场的迅速发展,也离不开优质内容和专业管理。在沈夏看来,“演出新空间井喷式发展,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剧目内容填充,另一方面也亟需专业的小剧场管理、运营团队的支撑。”
孙郁也担心,如果因为门槛低,大家一拥而上,一些质量不高的演出会损害观众的兴致,进而对行业发展造成伤害。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