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4-03-29 12:15:36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的实质和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式。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不再仅仅是一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运动技能的课程,而是逐渐成为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体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更新,也反映了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逻辑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将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方向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既要更新教育理念,也要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更新教育理念,发挥体育育人功能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教育作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必须坚持“以体育德,以体育人”的教育理念,将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充分融合,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与团结意识。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既要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体育技能提升和思想价值引领有机结合;遵循“以体育德、以德施教”的基本原则,深化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创新教学手段,丰富体育活动形式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高校体育教师应结合“专业特色”和“思政底色”,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活动形式,切实提升高校体育教育吸引力。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一方面,引入轮滑、攀岩等新颖有趣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同时,通过体育赛事短视频、体育技能教程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由此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依托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第二课堂”。以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户外探险等多元体育活动,拓宽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空间。这一举措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挑战自我的勇气,从而筑牢“以体育德、以体育人”的根基。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加强师资建设是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引导者和实践者,必须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思政意识、职业道德与能力修养,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质量。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师风师德等方面,帮助体育教师更加科学、高效地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应借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线上培训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以身作则,实现德体共同发展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应搭建开放式、互助式的教师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相互学习。通过发掘、分享和交流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方法论,提升体育教师挖掘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以及将其融入体育教学的能力,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一次深刻革新。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逻辑更加明确、方向更加清晰,应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作者张静怡 单位:重庆外语外事学院)OLT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