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省内外142家高校院所的600多项最新科技成果与850多家企业的1000多项技术创新需求深入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从书架到货架,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际却要历经成果估值、资源对接、投融资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问题长期存在,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很多成果“藏在深闺无人识”,找不到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对科技成果有强烈渴求,但常常“打着灯笼也找不到”,供需不对称造成“两头着急”,让人颇为遗憾。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事实证明,当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有不少堵点,要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全方位对接,打开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能让成果躺在书架上睡大觉。
推动科技成果下书架上货架,用好评价指挥棒至关重要。科研人员通常偏重基础研究,尤其关注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导向和现实价值。而且,转化过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但未来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科研人员的转化动力不足。因此,既要鼓励科研人员“埋头”加强基础研究,也要引导他们“抬头”看市场,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同时,要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坚决破除“四唯”,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干事业,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突出的给予支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效最终要靠市场来检验。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最了解客户的需求,对产品技术创新的难点感触也最深。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当好“出题人”,将“真问题”列出清单,着力构建企业牵头、科研单位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开展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市场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如今已有不少企业主动“登门入室”,上院校门、进实验室,挖掘可转化的科技成果,提前介入研发过程,以此弥合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差”,推动技术更快进入产业化。
优良的创新环境是技术成果转化的“良田沃土”。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清除影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针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如何评价、知识产权如何保护等,要完善相关操作规程,避免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合作成为“一锤子买卖”。要建好用好“科技副总”“技术经理人”等专业化队伍,引导科技成果尽快进入转化“赛道”。同时,搭建更多的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揭榜挂帅”等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市场的“双向奔赴”,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