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30岁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博导,37岁率领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难题,从清华大学到普林斯顿大学再到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的每次选择都备受关注。选择回国、选择深圳,此次颜宁的“归去来兮”令人振奋。近年来,不少中外科学家加入中国高校或科研机构,这些高层次人才选择中国,有力证明了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科研环境的优化,以及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显著增强。
颜宁归国,除了让我们振奋,还带来更多思考。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医学科学院“不定编制、不定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院长“面向全球招聘,由理事会聘任,实行任期制”。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打破条条框框、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新型科研机构。深圳市持续推进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已逐渐成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个中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姑苏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拔地而起,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提升。但要在“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离不开一个关键词——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引、用、聚、留”,创造性落实“揭榜挂帅”,对高精尖缺人才多一些“私人定制”“量身定做”,少一些“一锅煮”“清一色”,建立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高层次人才竞相奔腾、大显身手。
人才引得来,还要留得住。正如颜宁所说,“我又一次强烈感受到那种向着梦想努力的兴奋和快乐”。对科学家特别是顶尖科学家来说,薪酬待遇也许不是最重要的,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大胆探索、一切皆有可能的科研氛围,充分激发科学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有实现梦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能更加重要。因此,要有长远眼光和开阔胸怀,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用更大力度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大诚意的资源服务保障,吸引更多像颜宁一样的顶尖科学家回国,理应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可预见的常态。期待更多“颜宁归来”的美好故事,汇聚起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澎湃力量。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