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亲子游叠加的暑期,向来是旅游旺季。7月以来,我省旅游市场在经历了短暂停摆之后,因疫情防控形势向好而再度火热,不仅去往新疆等地的西北游迎来“小高峰”,本地的深度游、研学游、亲子游等新产品也受到热捧。
面对疫情影响,“上新”成为各个市场主体不约而同的选择,各类短途、个性化的新兴旅游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人们走出熟悉的生活范围,游历祖国秀美山河、感受灿烂文化魅力,本质上是在体验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放松心情。旅游业者也许会感叹研发新品赚钱不易,但站在游客的视角,旅游业就该追求“上新”,给人们持续的新鲜感。
“上新”意味着“非标准化”。曾经,从景区规划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市场主体都比较信奉标准化,这固然能让旅游项目的品质整体可控,但也会带来严重的同质化问题。今天,游客对旅游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低层次出游,向兼顾观光休闲与自我充实的高品质、多样化出行转变。企业只有深挖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差别,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融合产品,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
如何求新?将旅游与人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融合,精心设计出具有新鲜感的产品,是当下颇受欢迎的选择。旅游+营地、旅游+赛事、旅游+科技、旅游+教育……只要开动脑筋下足功夫,总有一款产品能触动游客心弦。以研学游为例,南京的金陵文脉享誉全国,秦淮区依托文博资源推出的“非遗夏令营”、夫子庙景区开设的“跟着诗人游秦淮”等产品深受孩子喜爱。面对科技热潮,一些景区加大了“含技量”,比如扬州瘦西湖景区使用3D立体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观赏场景,南京旅游集团在国展中心打造了大型科幻娱乐沉浸基地。融合求新不仅有对潮流的迎合与把握,也有对旅游本质的思考与探索。比如北京推出的一条漫步路线途经不少文化地标,文化之旅让老地方走出了新感觉;上海发布建筑微旅行线路,实现建筑的可读、可听、可看、可游。这充分说明,各城市、景区和市场主体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特色上做到极致,游客自然纷至沓来。
旅游“上新”,莫忘安全带“落锁”。疫情仍未消退,旅游产品创新应确保防疫安全,同时新产品一定要通过严谨的安全评估,让游客更安心、经营更省心。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