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高考高招 > 正文

在苏州读南大,为何如此吸引人?

文章来源:引力播客户端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6-30 09:06:28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苏平远 圆桌观察员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6月28日,南大苏州校区建设迈出坚实一步。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首批4个新型学院揭牌并公布招生计划,首批录取南大苏州校区的500名本科生、100多名研究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2023年正式入驻苏州校区。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四个学院名字都很“潮”: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分别对应四个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化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数字经济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四个前沿方向,四个新兴维度,这对于正紧张填报志愿的莘莘学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么,“四大学院”到底会以怎样的方式打开学子们的成长之门、成才之梦?“四大学院”如何实现南大优质资源与苏州发展需求的“完美对接”?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四大学院”有来头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能来这里读书的孩子都是幸运的。”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南大苏州校区发展规划部副主任陈露洪眼里的“幸运”,首先是学习的体验感。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根据安排,今年九月,首批录取南大苏州校区的500名本科生,将在南大鼓楼校区完成一年的“寻根式培养”,2023年正式入读南大苏州校区。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寻根性办学,既可以领略六朝古都南京的魅力,又能品味江南水乡苏州的风韵。这种双城求学的经历,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得的。”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陈露洪告诉“苏州圆桌”(微信号ID:suzhouyuanzhuo),今年南大苏州校区本科招生计划500名,其中200个计划投放到江苏,将统一使用南京大学招生代码,按照“技术科学试验班”一个大类进行招生。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在“技术科学试验班”下,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化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数字经济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设有通识通修课,还有专业类课程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苏州校区首批建设的四个学院及专业,都是南大最具优势的学科。以‘技术科学试验班’集合统领,突出的是学科之间的交叉协同。这种培养模式,是南大在苏州校区的一大创新。”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以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南大苏州校区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立足“同等标准、错位发展”,依托南大人工智能学院,重点建设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涵盖机器学习、智能信息处理、认知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前沿理论和高新技术的综合性前沿专业。同时,结合南大苏州校区新工科的办学特色,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再比如,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将充分发挥南大在经济、管理以及数字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以经济学与管理学为基础,强化经管与数智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南京大学数字经济学科学术话语体系。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将突出“中国新文科”高地建设,着力开展涵盖数字经济基本理论、数字经济实践发展趋势、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数字金融业态模式、数字贸易规则体系、数字化治理机制等研究,培养高端复合人才。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与这样的学科人才高标准相匹配,南大苏州校区的老师从哪来、怎么配?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目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南大本部校区的优秀教师、学科精英,二是海内外人才招聘。在苏州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汇聚了一批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陈露洪表示,所有走上南大讲台的老师,都坚持世界一流标准进行选聘。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看得出,南大苏州校区首批四个新型学院,除了“校园新”、“师资新”、“学科新”,其目标都强调“人才新”,即追求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塑造。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又一大幸,也是最核心的吸引力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新工科”与“新苏州”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这两天,有关南大苏州校区的媒体报道中,“苏式范”“南大风”成为很带流量的词。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根据校地双方合作目标,南大苏州校区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校区。无论是“南大的苏州校区”还是“苏州的南大”,要跻身晋级“世界一流”,关键是以最高的默契,做到协同增强——既能够对苏州发展形成很好的支撑,也能使南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获得更多、更高效的外部支持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南大苏州校区位于环太湖科创圈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相交的切点位置,拥有绝佳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创新优势。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在南大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关于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加速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若干意见》发布,苏州市与南大现场签订《产业创新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支持南大苏州校区以“新工科”为主要方向建设,苏州希望更贴合产业发展需求,增强高校对创新集群的源头贡献力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南大苏州校区首批四个新型学院的学科设置,便是对上述“创新集群战略合作”的有力呼应。同样,因为有了与苏州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度契合,南大苏州校区毕业生的发展空间也不难想象。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作为企业、学校和地方共建的研究院,南大苏州创新研究院自2018年落地以来,围绕集成电路、软件信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方向,产学研合作206项,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超100家,天鼎联创项目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围绕医疗器械等四大产业创新集群,仅苏州高新区就集聚南大系企业66家,其中药欣生物估值超10亿元,获批领军人才45人。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以苏州的制造业总量,有三四个像南大这样的高校都不为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产业、生物医药已经成为苏州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市聚集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在外界看来,南大苏州校区的发展生根,将为苏州的创新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南大苏州校区的西校区规划设计方案仍然处在细化阶段。苏州提出“特别要超前谋划、留足空白”,“空白”即为将来更多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创平台的建设发展预留空间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南京大学拥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南大苏州校区为载体和纽带,苏州正积极加快推动自旋电子器件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人才、空间、政策,大设施、大平台、大项目,这些关键词会一步步将南大苏州校区的发展具体化,这个过程,自然也藏着成功的机会和方向。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全包围”支撑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今后,乘坐苏州高新区的有轨电车2号线(西延3站1.6公里),可直达南大苏州校区东门,这也将打通苏州校区到沪宁城际铁路新区站,至南大仙林校区的快速通道。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目前,校区周边规划的15条主干道,已经建成了7条。未来,以南大苏州校区为交汇点的轨交9号、11号线也有望纳入苏州市轨交第四期建设计划。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以庄里山为界,南大苏州校区分为东、西两区。东区2023年9月首批师生入住,西区2025年建成投用。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苏州校区在注重拥山抱水场地优势的积极利用之时,既承载着南大百年校园精神,又兼顾了苏州地域文脉的延续以及未来大学空间模式的导向。建成后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是一个智能化、集约化、人文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绿色校园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南大苏州校区宿舍、教室实景图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围绕校区的外围配套也在同步推进:太湖科学城国际创新社区计划今年7月开工,2024年建成投用,重点承接南京大学等院所平台产业化项目;苏州科技城医院正式签约成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南大附属学校中1所幼儿园和1所小学今年开工建设、2024年9月建成启用。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南大所强、苏州所需。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从四大新型学院到“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交叉融合;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数字金融,到“卡脖子”技术攻关;“从1到10”的高技术成果转化,到科创中心与科创企业、科创人才、创新生态全包围……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南大苏州校区,大门已开,把握未来!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iUj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