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杨璞)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南京各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纷纷启动“冬病夏治”。但是专家提醒,不是什么人什么病都适合“冬病夏治”。
那么,到底哪些人群不适宜“冬病夏治”?还有多少“冬病夏治”的误区你不知道呢?新江苏邀请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阴虚火旺等人群不适合冬病夏治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科主任戴奇斌介绍,虽然冬病夏治很受患者欢迎,但是,冬病夏治并非人人皆宜,更不会包治百病。只有明确了冬病夏治的适应症,才能确保疗效。
适合采用冬病夏治的疾病主要是容易在深秋或者冬季反复发作的气管炎、哮喘、肩周炎、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冻疮、风湿病等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这些疾病都可以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
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颜延凤表示,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同一种疾病也会有不同的症型,如咳喘分寒痰犯肺型、肺气虚损型、阴津亏虚型等多种症型,这些证型中的寒痰犯肺型咳喘更适合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
如果不对证型就直接冬病夏治,不但不利于治疗,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新的健康危害。比如,阴虚火旺体质人群、发热患者、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咯血患者等,皆不适宜冬病夏治。患有严重皮肤过敏、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的人群,不适宜采用冬病夏治中的敷贴疗法。此外,冬病夏治也不能代替日常治疗,患者在冬病夏治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治养结合,适度锻炼。在冬病夏治期间,应忌食酸冷、辛辣、油腻食物,尽量少吹空调。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各有不同,冬病夏治最好在正规医疗机构中医师的辨证施治之后才能进行,避免因盲目治疗引发副作用。
“三伏贴”不是发泡越多疗效越好
在“冬病夏治”的过程中,“三伏贴”疗法会让不少人出现发泡的反应,因此,有人认为“三伏贴”发泡越多,疗效就越好,甚至觉得敷贴时间越长应该效果越好,似乎只有这样药物才能被更加充分地吸收。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三伏贴”不一定必须要起泡才会有效果。在敷贴的过程中,只要患者背部皮肤有发热、发烫的感觉,就显示药物在起作用,已经达到了治疗的目的了。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师陈超提醒,敷贴时间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根据实际情况,一般2-6小时即可,患儿的敷贴时间一般比成人更短一些,因为孩子的皮肤娇嫩,不宜敷贴时间太久。如果皮肤已经起泡甚至出水,就说明皮肤有破损,不能再继续敷贴了,应及时请医生处理,然后再确定接下来的冬病夏治方案。
穴位敷贴只是冬病夏治方法之一
由于很多科普文章宣传冬病夏治的时候会突出“三伏贴”,因为穴位敷贴在三伏天很流行,所以很多患者就以为“冬病夏治”就是穴位敷贴。甚至很多人会因此认为,正因为穴位敷贴很方便,敷贴穴位,就能治好病,所以才会选择冬病夏治。
也有人觉得穴位敷贴之后无需再吃药。殊不知,对于比较严重的“冬病”患者是效果有限的,因为冬病夏治的精髓就是借助夏季自然界旺盛的阳气,通过中医药的介入让人体阳气随之上升,对阳虚的人群用补虚疗法,对内寒重的人群用温里的方法,仅仅依靠“三伏贴”难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扶阳祛寒治疗目的。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科副主任中医师陶雪芬表示,实际上穴位敷贴仅仅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单纯的穴位敷贴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冬病夏治一般手段还包括:中药内服、毫火针、艾炙、拔罐、刮痧等。尤其是结合中药内服、毫火针等综合治疗,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冬病夏治是场“持久战”
冬病夏治与冬令时节的膏方进补一样,疗效不会“立竿见影”。三伏天的治疗,要等到冬天才能显现出效果,有些比较严重的“冬病”患者往往还要坚持几个夏天的“夏治”才能收到明显效果。
比如有的患者在去年夏天接受了冬病夏治之后,以前每年都要犯的老毛病,到了去年冬天竟没有发作。据此就认为自己的“冬病”已经被治好了,所以今年不准备再接受治疗。觉得既然症状消除了,那病肯定就治好了。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科戴奇斌主任介绍,虽然“冬病夏治”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治疗“冬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夏天的治疗到了冬季有效果不代表病根真的没有了。需不需要继续治疗要听听专家的建议,对于很多顽固性“冬病”患者,如果不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可能导致“冬病”反复发作,治疗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