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肝硬化初期,患者自身没有明显不适感,同时很多地区医疗资源或是医疗水平有限,很难及时诊断疾病。目前,基于肝穿刺的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分类及预后判定肝硬化的金标准。作为一种有创检查,肝穿刺实施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且难以反复多次进行。此外,由于获取的肝组织标本太小,未必能表征全部病情,影响诊断的正确性。
“事实上,发现得早,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与生存质量可以得到改善,甚至是可逆的。”工程大刘翔团队开发的肝硬化分析筛查系统,通过高频超声获取检查者的肝脏浅表切面图像,基于医学影像分析技术,提取肝脏表面几何特征与纹理特征,为肝硬化的医学诊断提供有效的衡量指标。同时通过机器自我学习,辅助医生对肝硬化病程分析,并对不断积累的超声图像的持续学习,自我提高系统分析精度。“这套系统的优势在于无创、无痛、无电离辐射影响,相对于以血生化指标作为病程中的动态和转归指标,其更适合临床病情的动态观察。”刘翔表示。
研发这套系统,刘翔和团队付出了不少心血。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指标,将超声影像分析由定性分析进化到定量分析。“我们首次将肝包膜的形态学分析引入肝硬化程度的定量评价之中。通过深度学习与迁移学习,实现系统的自我进化与完善。”刘翔说。
2016年11月起,这套系统已经在上海长征医院和北京部分医院开展临床测试。在实验数据集上,早期筛查准确率达到94%左右,去年11月,升级到2.0版本的肝硬化分析筛查系统,通过1年300多例分析的训练,准确率已接近100%。利用高频超声,系统还准确实现九成以上肝硬化分期。“我们有信心将它的准确率提升。”
在刘翔看来,国人习惯于身体不适后再去看医生,这套系统则提供了一种无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在体检中即可开展肝硬化的筛查工作。人工智能的引入,能有效辅助医生治疗,并通过积累病例提高检查精度。“如果能够将经验到医疗资源不足地区,有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平衡。”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