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改革”一词,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吃“改革饭”,走创新路,是浙江于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底气所在。作为落实“省之大计”的重要战略承载,省级新区肩负着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和使命。钱塘,是浙江首个省级新区,刚刚过去的2024年,新增知识产权、质量强区、个人民生事项下沉、政务服务增值化标准化建设等18个国家和省级试点,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去年,钱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700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5.25%、保持全省第二,创新指数跃居全省前三;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位列全市第二……从围垦腹地到产业新城,自2019年“出生”起,钱塘便承担着开山拓路的改革使命。一年18项标志性改革试点,钱塘凭什么能?
法治保障,带来更多新风景每到岁末年初,新区的最新动向,总是格外引人关注:河北雄安新区启动机构职能调整,共设21个工作部门和4个片区管委会,推动新区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贵州贵安新区推出人才政策“大礼包”,从奖励产业人才、提供金融支持等8个领域破题……国家级新区全速冲刺,省级新区也在加快奔跑。一年年拔节生长的钱塘(新)区,正面临新的“成长的烦恼”,面对国际环境的风急浪高,进入一个发展的全新平台期。如何迈过这些坎?把握发展的主要症结,用机制孕育出更多具有辨识度的改革举措,钱塘这样作答。2023年7月1日,在市区联动下,《杭州钱塘新区条例》正式施行,除了对机制上的问题进行厘清和统一,还为今后的大胆试和大胆闯提供了制度支撑。如今,《条例》试行已一年有余,背后新风景几何?“这一年多来,我们充分发挥‘区政合一’体制机制优势,朝着高水平建设产业新城、高质量打造一流新区的目标大步迈进。”钱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年,钱塘(新)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全国首批、全省第一、全市第一的好成绩,正是得益于“一法一意见”制度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有了《条例》撑腰,改革创新更加积极有为。对于这一点,钱塘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韩建明深有体会。“有了《条例》的指引和支撑,钱塘(新)区的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跑出了新速度,优化营商环境有了‘利器’。”他介绍,去年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迭代,通过提升基本政务服务,整合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打造成为一站集成的为企服务“窗口”和“中台枢纽”,重点推出人才服务、科创服务、开放服务、金融服务、政策服务、法治服务、诉求服务、兜底服务等8大增值服务功能板块,以及项目服务、数据服务两大功能,可办理290个增值服务事项。不止于此,《条例》施行一年多来,还有更多新风景: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率先推出知识产权加速器、产业合规指导、浙江生物医药板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双自联动”试点……于钱塘(新)区而言,瞄准建设现代化国际产业新城的目标,发展产业自然是重中之重,《条例》也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对产业促进作出规定。这一年多来,又和市场主体间擦出了哪些“化学反应”?有加快出海脚步,在全球市场的布局上更进一步的。“过去一年多,我们在海外获客上新增了5个平台,参加了19个海外行业权威展会,产品遍布全球17个主要医疗市场,提高了品牌‘能见度’。”杭州协合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有在引才和留才上更如鱼得水的。杭华油墨是一家专注于油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仅技术研发人员就有100多名。在杭华油墨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龚张水看来,《条例》中涉及的人才安居补贴、人才共有产权房专项公共租赁房等具体政策,帮助企业吸引了不少“金凤凰”,还有近20名员工入住了公共租赁公寓。还有发展规模愈发壮大的。“根据《条例》指引,我们重点加强了园区制度建设,下属园区有24家企业登上杭州市独角兽企业榜单,产业正加快聚集。”和达高科集团总经理蒋桂萍说。一句话,《条例》不仅为钱塘大胆闯、大胆试提供了“硬核”法治保障,也让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满满。
人民参与,推动改革常进常新打开“民匠有约”微信小程序,电焊工张程继在“任务大厅”实现在线接单:浙江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发布了招临时焊工的公告,恰好匹配他的工种。“以前找工作经常四处奔走,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快速找到,方便多了。”他乐呵呵地说。像滴滴打车一样,为特种作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这源于去年以来,国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创新探索。从业近20年,国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陈志强注意到,特种设备技工行业一直存在一堵“看不见的墙”:持证技术工人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心仪的工作;相关企业想招到靠谱、有资质的技术工人也没有稳定渠道。如此“矛盾”之下,给了无证人员“捡漏”上岗的机会,导致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频发。能否研发出一套系统,打破壁垒,搭建起企业与特种作业人员供需双方之间的桥梁,同时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乘着电气焊安全监管服务“一件事”改革的东风,去年,特种作业智能化监管服务平台“民匠有约”应运而生。“通过平台接发单,实现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证件验真授权、电子签约、保险保障等一系列管理措施,让安全生产更有保障。”陈志强介绍说,平台还实现了在线监管作业流程,引领特种作业行业向规范化、智能化发展。上线一年多来,“民匠有约”打造的高效安全特种作业生态圈不断壮大:目前累计入驻企业6006家,已有效帮助4124家企业解决特种作业用工需求,为6.8万名工人增收2300余万元。这个创于钱塘的优秀经验,还推广至全市、全省,并在青海、四川、山东等省份开展业务。改革发展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指挥”,也离不开基层治理过程中人民群众的“首创”。梳理钱塘的重大改革项目,不难发现,它们始终在持续回答“改革为民、改革惠民”的考题,不少项目发挥了基层的首创精神,走向全国的“民匠有约”就是一个生动注脚。既问需于民,也问计于民。作为浙江产业工人最多的县(市、区)之一,钱塘紧紧依靠人民,把改革引向深入。比如,白杨街道邻里社区是杭州首个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社区化服务的新型社区,产业社区治理的“邻里模式”,让“外乡人”此心安处是吾乡。再如,探索“以技提薪”的产业工人共富新路径,钱塘推动产业工人在厂门口上大学,在家门口学技能,全区技能人才总量首破15万人,实现平均涨薪5%至10%,核心技术岗位年度涨薪20%至30%。总而言之,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钱塘续写改革新篇的动力之源,更是必须答好的赶考之题。
实干争先,看改革的N个成果无改革不新区。自诞生以来,钱塘便涌动着强烈的“改革基因”。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先行先试始终是钱塘最鲜明的标识,并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许多改革破题在全省全国都具备开创意义。去年,钱塘建立产业生态圈建设、招商引资统筹、重点项目推进、企服中心运行等四大协调机制,鲜明“全区一盘棋”工作导向,以机制顺带动项目聚和产业兴。数据显示,去年钱塘全年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1个,其中100亿元以上1个、10亿元以上22个,“千项万亿”工程项目投资完成率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四,连续两个季度获全省投资“赛马”激励。拿企服中心运行来说,连续3个季度入选全省“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典型案例,入选数位居杭州第一。于创新发展,钱塘联合84家政府机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科学城)产教联合体,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要求,把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比如,推动“博士入企”是该联合体的重要行动之一,现已助力847位高校博士走进258家企业,形成合作成果300余项,撬动技术交易额超4000万元。于民生保障,钱塘打造“钱塘巢·共富农房租”数字化应用,让闲置农房像商品房一样入市。据了解,钱塘拥有4.3万间闲置农房,同时,产业工人已经突破30万人,年租房需求超7万间。一边是“沉睡资产”,一边是需求旺盛的租房市场,钱塘以农租房改革破题,打造多方共赢的共同富裕钱塘新样本。“我通过这个数字化应用找到房源,每月租金800元,房间配套设施齐全,周边交通也便利,挺划算的。”来自湖北的“新钱塘人”李忠良说。新区的生命力,永远在于“新”。把改革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招”,钱塘争当全国先行先试的“探路者”,期待日益成长的钱塘(新)区,向着改革的新蓝海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