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在社交软件中写下这句留言的少年胡鑫宇,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2月2日上午,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警方认定胡鑫宇系自缢身亡,其生前录音笔中的音频表达了自杀意愿。
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本应是热血活力、充满希望的年纪,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们把轻生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学校以及青少年本人该如何识别心理问题,不再让悲剧重演?
受访专家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 梁红
录音笔中音频表达轻生意愿
2022年10月14日17时40分、23时08分胡鑫宇录制的两段音频清晰表达了轻生意愿。
10月14号17时40分,胡鑫宇站在宿舍5楼阳台上试图跳楼犹豫未决,录音显示他说:“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意义,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肯定还是会发现的,刚刚又不跳,哎,我真的是想跳,不想,我应该是不想。”
23时08分录音显示,胡鑫宇再次表达轻生意愿,“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胡鑫宇心理刻画
当地警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胡鑫宇生前存在失眠、认知功能障碍、进食异常等情况,并出现了情绪问题,有明显轻生意图。
◎曾在书本上写有很多“终于知道失眠人的痛苦了,晚上不知想些啥,啥乱七八糟的都有”一类的内容。
◎多次考试结束后向同学说“想去听,就是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自己爱发呆,思想飘走了”。
◎2022年9月27日,曾与母亲三次通话,共43分54秒,其母反映,他曾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
◎10月10日至13日,曾7次独自到宿舍楼三楼阳台,观望睢园及校外树林山岗方向。10月14日,他在食堂晚餐后,携带录音笔两次登上五楼阳台,有明显轻生意图。
如何及时识别青少年心理问题
青少年患心理疾病和成年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目前,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情绪,但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可能只是某一阶段的情绪问题。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患心理疾病有3个特点:
更容易出现行为异常,如冲动;
情绪不稳定性更突出、因素更为混杂,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等;
情绪躯体化表现更明显,即孩子的异常情绪通过躯体不适表现出来,比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等。
青少年轻生背后,常见哪些原因?
青少年轻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周围环境、压力、与周围人的关系、突发事件、家族史等。
我们常说轻生会表现为“三无症状”:
无望,没有希望的感觉;
无用,他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能扭转局面,出现转机;
无尽,患者会认为这一境况今后会持续这样,永无尽止。
“三无症状”中只要出现一个,尤其是“无望”,就容易让一个人出现轻生念头。
青少年轻生前会出现哪些异常行为?
预防和识别青少年轻生信号通常有以下线索:
言语信号:有的孩子会直接说“我觉着活着没意思”“没有我会更好”,说的时候可能会伴有低落情绪;有的会拐弯抹角,比如跟家长讨论生死的问题。
行为信号:行为怪异,比如突然把头发剪得很短、突然把珍惜的东西送给别人、衣服灰暗、活动减少、自我评价低等。
情绪信号:容易焦虑、敏感。可能会过度解读某件事情,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把自己封闭起来;情绪变得不稳定,有过激行为,比如突然喝酒。
躯体信号: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睡眠不好。
为什么物质条件好了,孩子似乎更“脆弱”了?
不只是青少年,所有人群都面临这个问题。
物质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这会让期望值提得很高。但这个期望是否适合、怎样去达到目标,容易使人感到焦虑。有的人希望一下子达成,一旦做不到就全盘否定自己。
孩子肩负着一定的环境压力,比如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出类拔萃,一些评价体系的存在,带给孩子的压力就比较大。能不能应对压力、应对压力的能力是否跟着社会发展在提高、看待问题是否客观等,都很重要。
还有一点,物质条件丰富导致孩子获得需求时,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甚至家长轻而易举就会满足他,这让孩子的“获得感”不强。经过自身努力去获得一个成绩,收获希望感,心理状态才会好。
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发现孩子有轻生倾向时,该怎么办?怎么帮他们?
临床上,很多患者会出现「隐秘性抑郁」,这个人其实已经很抑郁了,但表面看不出来。如果患者来医院就诊是很容易发现的,但在普通人群中要想把这部分人识别出来是很难的,目前医学仍在攻克这一难题。
发现孩子有轻生倾向,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1. 耐下心来去听
此时孩子的情绪其实已经很“满”了,家长的劝说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倾听就显得格外重要。孩子诉说的过程,本身也是释放内心的过程。
有些人会对孩子说“你再坚持坚持”,这类语言都是评价性的,孩子听完可能更绝望。比起给予建议和评价,给予孩子陪伴、倾听、接纳、共情更重要。
2. 有效陪伴
如果家长不知道怎么处理,一定要陪伴,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冲动性行为,尽可能做到24小时陪伴。
3. 学会求助
除了倾听和陪伴外,发现孩子有轻生信号时,一定要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求助。
出现什么情况该看医生?
当孩子的异常情绪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享受爱好时,就需要看医生了。比如,成绩出现问题、学习效率不高;对原本感兴趣的话题丧失了兴趣。
临床上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首先要评估是否有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问题,进行对症治疗。
青少年处在发育阶段,情绪稳定性较弱,要对其进行持续评估,按照轻重缓急制定针对性治疗计划,如果病情严重要服药。
除了服药,还需要家长、医生、老师,包括青少年本人形成合力,尤其家长要加入到治疗团队,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饮食问题、身体疼痛等。
医生会指导家长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如何管理治疗药物,如何避免孩子得到危险物品。
预防轻生最重要的就是限制工具,没有工具就很难发生危险,就有时间去干预。
特别严重的青少年需要进行评估,必要时入院治疗 。
有过轻生念头的孩子,能否健康地长大?
有危险因素就有保护因素,保护因素可以让孩子将来减少危险,或者即使遇到了问题,也知道要去寻求帮助。保护性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
认知和人格培养。孩子容易非黑即白,要么完美要么不做,容易绝对化。有些孩子还容易“灾难化”,认为一次考不好以后就没有好工作。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光是课本上的学习,还有阅历方面的学习。
良好的家庭关系。比如能不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接纳,能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社会和文化因素。比如生活习惯是否良好,要让孩子学会自律、规律生活。当一个人饮食、睡眠不好,他的精神状态就容易焦虑、紧张;其次,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有足够的医学证据证实,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自信,改善情绪。
孩子厌学如何引导?怎样处理成绩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发现孩子情绪异常,家长自己也会很有压力,但当家长变得很焦虑、暴躁时,往往很难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此时,家长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相处尽量控制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给孩子做出榜样。
有的孩子学习成绩抓一抓就能提高,有的则不会。所以要因人而异,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成绩。
此外,家长应学会利用资源,比如通过心理咨询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有些孩子的知识面甚至比大人都广泛,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不见得更高。当孩子和父母在同频的轨道上沟通时,往往更容易解决问题。
最后,梁红呼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应形成常态化,长时间持续关注,而不是因为某次事件、某个案例才重视。
少年胡鑫宇的离开,令人无比痛心,也警示我们,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被重视起来,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进行有效干预,避免类似悲剧再发生。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