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二宝一周岁了,要是没有蔡主任,我们就没有今天这样幸福的日子。”在台上发言的林先生红了眼眶。坐在台下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肾脏移植中心主任蔡明主任医师由衷为林先生感到开心。林先生在数年前因尿毒症找到蔡主任进行了肾移植。彼时的他还没结婚,在婚前检查中突然查出尿毒症,把两家人所有的计划都打乱了。好在等待供体肾的时间不长,顺利完成肾移植后,林先生和始终陪伴着他的爱人走入婚姻殿堂,第二年就有了两人爱情的结晶。如今,林先生还拥有了二胎,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蔡明是我国知名肾移植专家,从事肾移植30余年。他表示,像林先生这样的患者不少,在肾移植之后重启了人生。
肾移植的肾脏存活率明显提升等待移植患者每年增长15万《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肾移植的肾脏存活率已明显提升。2020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的3年移植受者/移植物生存率分别为96.8%/93.2%(注:移植受者生存率指人,移植物生存率指移植肾,肾脏失去功能不等于人失去生命)。我国肾移植供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第一来自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赠,通过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进行分配;第二个来自亲属的活体供肾,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夫妻以及旁系三代以内的亲属。“目前临床上等待肾移植的尿毒症患者每年增长15万,但供体远远不够,不同医院的等待肾移植的时间有很大差异,浙大二院约需2-3年,有的医院需要等上四五年才有可能等到合适的供肾。亲属活体供肾不需要等待,完成伦理和医疗评估程序就可择期实施肾移植手术,还能获得更好的组织配型和减少治疗费用。”蔡明主任说。临床上,需要做肾移植的一般是怎样的患者?蔡明主任介绍,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和血肌酐水平,可以将肾功能不全划分为5期。一般进展到第5期即尿毒症期(终末期),肾脏功能已严重不可逆受损,只能靠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维持生命的患者,建议其进行肾移植。
肾移植后产生排斥反应为患者找到新的治疗方案“肾移植手术近年来的存活率越来越高,但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仍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这种反应是由于受者的免疫系统将供体的肾脏视为异物,从而发动免疫攻击。”蔡明主任说。40多岁的吴女士因肾炎进展到尿毒症,在一家医院选择了肾脏移植。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没想到在移植术后一周产生了严重的移植肾排斥反应,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差异导致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新肾脏,造成移植肾脏破裂,不得不切除了移植肾。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吴女士鼓起勇气,准备再次进行肾移植,千里迢迢找到了蔡明主任。在第二次移植术前,蔡明团队通过密切观察和监测,发现了吴女士体内预存产生排斥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在选择移植的供体肾时,通过避开这些特异性抗体,以及使用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抗体介导排斥反应针对性方案,手术最终成功。吴女士目前状况良好,已开启了崭新的人生。蔡明主任提到,每个患者的体质不同,有的患者特别容易产生导致排斥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尤其是多胎怀孕、曾有输血史和再次肾移植的患者。治疗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目前的难点,也是移植专家研究的一个热点。
机器人辅助肾移植手术省内唯一一家能够独立开展的机构目前,中国肾移植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不断提高。在浙大二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已开展机器人辅助肾移植手术。蔡明主任介绍,普通开放肾移植手术一般需要划开约20cm切口,而机器人肾移植最大切口地方约8cm。机器人肾移植手术大大缩小了切口,创伤更小,术后3天就能下床,对有美观需求的女性患者更是一大福音。记者了解到,浙大二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是浙江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能够独立开展机器人辅助肾移植的医疗机构。浙大二院肾移植中心的3年移植受者/移植物生存率分别为99%和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蔡明主任提到,除了技术进步,肾移植团队与多学科(泌尿外科、器官移植中心、免疫科等)的协作也是手术成功的一大重点。此外,围手术期和肾移植患者的全程管理也是移植成功的关键。从术前的透析、抗体检查到移植术进行,再到术后的观察随访,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早期出现问题时往往不会发出明显的警报信号。”蔡明主任提醒,我们不能依赖肾脏自身的“声音”来察觉异常,要通过定期的体检来监测其健康状况,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发展到肾功能不全终末期(尿毒症)时,治疗难度与风险将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