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 杭企手术机器人帮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2025-01-22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具有极高的精细度、随动性和灵活度

杭州日报讯 新年伊始,钱塘江畔,新潮澎湃。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正描绘着这座“创新活力之城”的新图景。

2025年,是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战、谋实“十五五”施工图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呈现开门好、开门稳的良好开局,即日起,杭州日报推出《活力杭州·向“新”行》栏目。

记者将深入科创企业、高能级科创平台等地进行实地采访,挖掘杭州在科技创新各领域的亮点实践和探索成果,以小见大、以点及面,充分彰显杭州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气质、产业特质。

日前,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淋巴外科手术室内,患者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郑有卯教授双手握住机器人的操作杆。一场在“头发丝上的舞蹈”就此展开。

只见郑教授稳坐显微镜前,目视镜头,稍微动动手指,机械臂前端的手术器械迅速跟着移动、套接、吻合……半个小时后,4根极其纤细的颈部淋巴管与静脉“亲密一吻”,完成“无缝衔接”。

这是全球首例由手术机器人辅助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手术。郑教授手中操作的,正是杭州迪视医疗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

术后的医学影像显示淋巴管吻合通畅,意味着手术操作成功。接下来,颈部的淋巴系统将逐步疏通大脑中堵塞的通道,把颅内沉积的淀粉样蛋白“废物”清运出去,从而有望改善这项“不治之症”。

事实上,手术机器人并不少见。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的突破,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走上骨科、腹腔等手术台。这类机器人通过更精准的手术操作、更低的出血量、更短的术后恢复周期,成为医生的“好帮手”。

迪视医疗领先在哪?在迪视医疗创始人崔迪看来,关键在于“超显微”,机器人处理的都是1毫米以下的手术场景,对机械臂的精准度、响应能力有超高的要求。

要求有多高?崔迪以这次手术为例介绍道:“颈部淋巴管极其纤细且脆弱,本次手术中吻合的淋巴管直径最细仅有0.2毫米,最粗也只有0.35毫米。这类手术空间非常狭窄,并且手术时长动辄超过3小时。”因此在血管外科界,这类手术被称为“头发丝上的舞蹈”。

“在超显微的环境和视野下,手术器械稍有抖动,都是很大的距离。即使是资深的外科医生,也会出现疲劳、抖动,难免一不小心会夹破、夹伤淋巴管。因此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需要有极高的精细度、随动性和灵活度。”崔迪说。

“我们将机械臂的延时控制在了几十毫秒。”崔迪打了个比方,我们人眼到手的反应时间,大概是100多毫秒。这意味着,医生动动手指发出操作指令后,机械臂可以非常及时地执行,甚至几乎是无感,这也让手术更稳定、更精准。

灵活的指尖,得益于聪明的“大脑”。从启动研发到首例人体临床手术,两年多来,迪视团队不断完善控制系统、严格控制机械结构,努力突破生理极限。希望这款机器人可以应用在神经外科、乳腺外科、小儿外科、整形外科等超显微的手术中,造福更多患者。

事实上,除了此次完成手术的机器人,成立仅3年多的迪视医疗已经两次创造“国内首例”,挑战的都是最显微、最极限的手术场景——2023年,由企业研发的眼科手术机器人完成亚洲范围内的首例人体临床。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