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原标题:这两本新书生动解析了江南文化与现代产业交融共生的“无锡实践”
双向赋能,人文与经济共同繁荣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早春时节,一场关于江南城市发展路径的思想碰撞在无锡上演。2月23日,《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新书首发式暨研讨会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与城市管理者聚集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这两部学术成果,以60余万字的体量,汇集无锡在人文经济学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勾勒出一幅江南文化与现代产业交融共生的繁荣图景。
解码基因 从历史发展中探寻内在动力
无锡,这座有着3200年筑城史、近3000年文字记载史的江南名城,自古以来便是人文与经济交融的典范。这里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太湖平原腹地,水陆交通便捷,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通达。隋代大运河贯通,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唐宋时期,无锡的文化、教育日趋繁荣。明清时期,无锡成为重要的米市、布码头,文教发展、园林建筑亮点十足。到了近代,无锡成为了民族工商业、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循着时间的轨迹不难发现,无锡的发展脉络始终贯穿着人文与经济的共生共荣。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为无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一书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洪银兴领衔,范从来、朱庆葆、范金民、张二震、葛扬、任保平、王宇伟等学者共同参与,基于对苏南地区尤其是无锡地区的深入调研,初步探讨了江南人文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揭示了江南地区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密码。书中指出,研究人文经济学的缘起在于寻找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文密码,从而关注“人”和“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研究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的文化密码和文化繁荣的经济密码,实际上是寻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让人文浸润经济,让经济融入人文,推进人文与经济的双向赋能,实现人文与经济的共同繁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而无锡正是实践样本之一。活动现场,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详细介绍了书中内容。在他看来,无锡的经济发展并非偶然,而是人文精神与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结果,而在调研、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他们把视线主要聚焦在研究“人文”和“经济”的转化过程和内在逻辑,以此来反映无锡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探寻发展密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
创新实践 透过人文维度重塑产业逻辑
无锡具有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诚信创新的工商文化、筚路蓝缕的创业文化,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内涵。近年来,无锡深入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努力探索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的实现路径,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壮大标志性产业影响力,焕新城市IP,生动展现出这座新时代工商名城的人文魅力、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一书通过大量案例展示了无锡在文化赋能经济、产业创新升级方面的积极探索。“无锡作为人文经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当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地和全国先导区,对人文经济学的探索和实践,不仅体现其作为一座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也为全国各个地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该书主编、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焕明介绍,该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历史积淀、实践创新、矛盾破解、未来破局这样一个逻辑链,来多维度展现无锡人文经济共同发展的内在肌理。
当下,无锡正以文化力量赋能经济发展,2024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达1.63万亿元、增速达5.8%,规模超2000亿元产业集群数量增至7个,未来产业规模迈上千亿元台阶,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以文化自信彰显江南名城时代魅力,世界音乐之都、博物馆之城、数字影视高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两部作品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精彩亮相、惊艳全球,一曲《无锡景·家国情》生动彰显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以文明之光点亮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文明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全力打造“最干净城市”,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本世纪以来首次达到全年Ⅲ类,“美丽无锡”建设呈现动人图景,文明风尚蔚然成风,蝉联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锡式生活”让市民乐享舒适幸福。
“只有实践创新才能有理论创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辛鸣说,这两本书对人文经济学已经实现了高水平的破题。对于无锡而言,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踏着时代浪潮,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最终获得丰硕的成果。这两本书的出版,展现了无锡高度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再谱新篇 全面构建人文经济生态系统
无锡的人文经济发展并非孤立的实践,而是渐渐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城市个性的,并且行之有效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文化、经济、社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面向未来,无锡如何进一步整合城市各种资源,发展特色人文经济,并且吸引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加入,从而实现人文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两部学术成果给出了明确的方向。
“无锡这座城市在面对社会急剧变化时,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这源于耕读传家、重视学习的传统,另外一个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城学者武力看来,这两本书不仅展现了无锡在人文经济上的特点,更是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角度进行了剖析。“立足于这个课题,还可以继续深挖、持续关注。”武力说,期待无锡未来能产生更多、更丰富的人文经济学研究成果。
从历史长河中探寻发展密码,以人文维度重塑产业逻辑,无锡正全面构建起人文经济生态系统,以独特的实践路径,为城市发展开辟新的范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无锡智慧”。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新篇,正在无锡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大运河沿线,无锡将工业遗产转化为一个个文化创意园区,如运河汇、红船场、庆丰文化艺术园区等,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还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影视产业,吸引了几百家国内外影视文化企业入驻,成为全球影视产业的重要一环;无锡还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结合,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品牌;无锡更积极探索人文经济学的国际化路径,创建世界音乐之都、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国际友好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无锡还通过举办江南文脉论坛、建设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江南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人文经济学蕴含着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文逻辑,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标志性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无锡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将聚力搭建一流学术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推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以理论研究引领实践创新,加快构筑人文经济学研究高地。
(韩玲、张月 文/宦玮、钦嫣 摄)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