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画的当代意义与未来可能杭州日报讯 2月18日,“稽古振今——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承办。师传统师经典,开启一条古今对话之路自2011年首届“意之大者”启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便循着中国画传统形制,探索其当代生命力。第二届“长卷视界”以延绵画卷重构时空叙事,第三届“辑页掇英”聚焦册页的日常哲思,第四届“正大气象”彰显中堂的庄严格局,第五届“和风屏山”以屏风为媒介融汇古今,第六届“雅集兴答”重现场景化的文人雅集,第七届“五岳归来”则跳脱形制的框架,从“师造化”的角度演绎山水精神与自然造化的共生关系。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认为,“稽古振今”邀请的全国40多位优秀艺术家,代表了当今中国画师传统师经典的高度, “就策展而言,这个展览是稽古意图未满,振今锋芒毕露。”谈及八大院校的临摹作品展览部分,他评价道,“洋洋洒洒、琳琅满目,充分体现了今天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强大阵容。”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表示,“稽古振今”,这是对传统的深刻回望与总结,通过这种回望,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与突破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方向。这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的动态平衡,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对于中国画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策展人、中国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盛天晔表示,本届双年展聚焦“师古人”的核心命题,既延续了历届对中国画本体的深度追问,亦开启了一条更宏阔的古今对话之路。展览以古鉴今、以今承古,旨在通过笔墨叩问中国画的当代意义与未来可能。临摹与创新,中国画的传承密码展览分为两部分,由特邀艺术家呈现的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主体展),与汇集多所国内高等艺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平行展)共同组成。中国画之“临摹”并非简单复制,而是一种“以古为师”的创造性学习。正如石涛所言:“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临摹的价值在于通过反复研习经典,掌握笔墨语言的内在规律,进而为创新奠定基础。正是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使得中国画在千年的传承中始终保持生生之力。临摹是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方式,但临摹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临摹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临摹的升华。正如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家在临摹中汲取传统养分,进而通过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实现创新。这种“以古为师,以今为用”的创作路径,使得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画的临摹传统不仅是技法传承的基石,更是推动艺术创新的隐性动力。在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中,临摹与创新的互动关系贯穿千年画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演进逻辑。从人物画的形神再造、山水画的笔墨实验到花鸟画的意趣升华,临摹始终是中国画创新的“隐性基因”。它不仅是技法的传承工具,更是艺术史演进的“解码器”——通过临摹,画家在历史长河中与古人对话,在程式与自由、形似与神似、传统与当代的张力中,不断激活中国画的生命力。临摹与创新的共生关系,正是中国画千年不衰的核心密码。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认为,临摹是中国画学习中的一座传统的阶梯,这场以‘稽古振今’为名的艺术雅集,正在书写中国画传承创新的时代注脚,推动新时代中国画高质量发展。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提出,“我们力求让艺术家尤其是参展的老中青艺术家,能从前辈身上汲取能量,跟今天的艺术进行碰撞,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各高校相互交流临摹的机会都放在杭州。”参展艺术家代表、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稽古振今”是一个有思想的新角度,为在校青年学生提供艺术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穿越千年的中国画。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始终以“回眸世纪发展之路,创新国画学术话语,重建当代文化联系,再造东方艺术高峰”为使命。本届“稽古振今”既是对前七届的总结升华,亦是对未来的前瞻宣言——中国画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载体,更在固本培元中生生不息,于时代浪潮中再放新声。展览将持续至3月18日。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