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从副刊爱上文学,爱上一座城市的。杭州读者也是,作家孙昌建的新作《西湖上的初阳:杭州日报副刊五十年》就是一部副刊史,大家可以从这本书里,了解过往,读懂杭州。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本书?“我有一个副刊情结,这不知是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情结?因为无论是‘五四一代’的作家,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一批写作者,都得到过副刊的滋养。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副刊就没有鲁迅、周作人,也就没有陈独秀、胡适,正如没有互联网又哪来的马云。”孙昌建透露,“我要解释一下书名的由来,《西湖上的初阳》一名由‘西湖’和‘初阳’构成。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杭州的代名词,亦是杭州日报副刊史上用时最长的副刊名称,现在仍是。‘初阳’一名源自西湖边宝石山上的初阳台,寓意为新生和希望。‘初阳’一名是杭报副刊史上仅次于‘西湖’的副刊名,它从20世纪50年代起启用,70年代末再次使用,因此由‘西湖’和‘初阳’结合而成的《西湖上的初阳》这一书名最具杭州及杭报副刊的标识作用。”一部副刊史,既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国现代生活史。1955年《杭州日报》创刊。从那时起,杭州日报初阳副刊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上世纪末命名的西湖副刊,一直到今天仍是杭州读者特别钟爱的平台,既是杭州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更是不少写作爱好者的一座文艺百花园。“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杭州日报副刊可以读懂杭州。杭报副刊从创刊时的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21世纪20年代,一直是杭州的时代风雨表,社会的万花筒,是杭州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记录者叙述者,所以如果说南方周末曾提出‘从这里读懂中国’,那我至少可以说,所以我提出了,从杭报副刊,‘从这里读懂杭州’。虽然比起头版头条,副刊上的一诗一文是从细处入眼小处入手,不可能江山无限,但可以设想,某一些时期,全中国的头版头条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每个报纸的副刊,至少其气质是有所不同的。”孙昌建说,“这部作品从1949年写到1999年,其中有两篇是从1947年写起的,也可以说是杭州日报副刊前史。之所以这样处理,是想更多地追根溯源,也怀有一种向老报人、老前辈致敬的意味——因为我自己的成长,就是离不开前辈老师的鼓励和提携,自然要时时秉持‘我从哪里来’的追寻之心、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