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当昆曲遇上机器人
苏博“立春·发生”数字展
近年来,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文化领域,不管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演出、不落幕的文博场馆,还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数字藏品进入元宇宙等,一幅幅以数字技术为画笔、以传统文化为颜料的文化创新生活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8月16日,扮演杜丽娘的昆曲演员唱起水磨腔,十几名戏曲机器人勾勒精致油彩、身穿戏曲华服,共演一曲人机交互的《牡丹亭》……8月12日起,南京举行为期一周的数字文化精品路演,展示以数字科技助力文化传播的各种生动案例。
戏曲演出上“云”,走进校园走向大众
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线上看演出、“云”观展览、互动式文化体验正在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常态。
7月30日、31日晚,省扬剧团带着扬剧《马娘娘》、薪传版《恩仇记》登上抖音平台,在“百戏连台云演出”活动中,为江苏地方剧种赢得满堂彩。“两场演出分别吸引44.2万、46万人次观看。”省扬剧团团长王啸冰说。
8月13日起,2022年戏曲百戏盛典在昆山举行,全国348个剧种线上线下“大团圆”。除了搭建“云端剧场”进行“数字直播”外,首发的百戏盛典数字艺术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线下活动至8月23日结束,而线上展演等活动则将持续至10月上旬,为观众提供一场更为丰盛的“数字戏曲盛宴”。
在数字化加持下,江苏公共文化服务驶入“快车道”。作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江苏公共文化云自2018年上线至今已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据省文旅厅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平台发布活动1.8万场,发布资源3400余个,新增用户108万,开展直播活动166场,直播观看人数超2100万,累计服务超6570万人次。
南京姜家园小学里,一双双童稚的双眸紧盯着教室前方。伴随着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唱腔,17个戏曲机器人穿戴行头,展示着优雅的戏曲身段和动作……多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但是,一些非遗传承人到小学做普及工作时,也出现对孩子吸引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数字技术的发展,带给青年人不断上新的文化生活场景,也让戏曲进校园的传承问题有了新的解题思路。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这些孩子,对机器人兴趣十足。”省演艺集团党委委员、演艺产业拓展部主任计华告诉记者,“双减”政策实施后,他们到各个学校去摸底发现,小学生非常喜欢科技类特别是机器人编程的课程,这与他们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升级转变为“数字戏曲进校园”不谋而合。
目前,省演艺集团已经将三种不同层次的数字产品带进校园:全球首款戏曲机器人“艾鳎”经过两年多时间打造,已升级到第三代,可化身为京剧里的穆桂英或杨宗保、昆剧里的柳梦梅等,将传统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伴奏与机器人协同匹配;无人机立体演出矩阵,可以在空中展示与戏曲相关的图案;戏文书法数字教学平台,可以让孩子们临摹《桃花扇》《牡丹亭》等戏文并打分的同时,观赏这段戏文的音频或视频表演。
“希望更多学校参与进来,共同开发课程,让孩子们在兴趣驱使下,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以具有时代特色的互联网形式让传统戏曲持续‘破圈’。”计华说。
文博场馆出圈,“虚”“实”结合让文物活起来
结束中考后,张梓萌利用暑假时间“围观”了“文博探秘——博物馆奇妙游”系列直播活动。近50家博物馆的馆长带着300余件文物亲自“授课”,让她对身边的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周末,父母在她的带动下,通过南通博物苑的线上平台预约参观,一家人开启了江苏博物馆暑期游计划。
如今,持续出圈的文博场馆,正成为人们体验文化数字化的“网红入口”。85后新媒体从业人员蔡中最近参观了南京德基美术馆举办的新媒体科技艺术大展,瞬间被一件名为《真爱至上》的互动展品吸引。“展品的作品实物安装在纽约,我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并做出面部表情来激活装置,就可以实时控制纽约的展品……”蔡中说。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早在1999年,南京博物院在艺术馆建设工程中就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智能化建筑。2000年,他们研制的铜牛灯三维文物成为我国第一件数字文物,被教育部收入现行大学教材《博物馆学概论》。从线上一体化票务预约、自助导览、问吧,到藏品全流程管理、非遗影像管理、文物展厅与库房温湿度环境监测等,数字化技术让博物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慧体系”。
截至2021年,我省备案博物馆共331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当下,文博场馆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让收藏在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一年多来,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互动体验展,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在这个以实体沙飞船构建的虚拟体验空间,游客不仅可以透过船舱缝隙,看到杭州到苏州、扬州到淮安、天津到北京运河沿岸城市景观,还能体验到真实坐船的摇晃感。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看来,数字化不仅仅是展示与传播方式的改变,更要从形式上进行创新,以“实体体验+虚拟体验”“科技+艺术+文化”等理念,让观众观“虚”感“实”。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让以数字藏品为代表的全新数字文化产品进入大众视野。新石器时代绘有弦纹和水波纹装饰带的彩绘陶罐、唐代“见证”了吴地繁荣发展的三彩凤首执壶、拥有西晋气象的青瓷球形香薰……今年,吴文化博物馆精心挑选了8件具有江南特色的馆藏文物,通过青年艺术家的再想象与再创作,以数字藏品盲盒的形式进入元宇宙世界,成为被网络一代追捧的新社交符号。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掀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日趋成熟,与文化领域的融合也更加深入,云展览、云教育等平台实现了博物馆资源在数字空间里的加速共享;在线直播活动、短视频节目的热播出圈,实现了博物馆资源在新时代下的创新诠释与有效传播。”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谢晓婷说。近年来,苏州博物馆积极探索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方式。其数字展厅的“立春·发生”数字展,用虚拟视觉和机械矩阵的方式,把立春时节桃花绽放的自然现象在非自然的空间中进行了展示,展现二十四节气之下的苏州生活美学。未来,苏州博物馆将以建立的大数据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探索数字博物馆3.0的建设。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指出,博物馆馆藏资源数字化持续推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逐步建立。我国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完成普查登录。《文物的数字漫游体验展》等“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和一批优质线上展览广受好评。
“文学之都”触网,文旅产业链不断延伸
7月20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江苏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新技术引领行业数字化新发展,包括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艺术种类的表现形态和内容表达,打造一批“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项目产品,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数字化文旅消费新场景等。
数字技术突破空间限制,是完善文旅产业链的重要手段。今年4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上线,“一云四端”全面展示大运河历史沿革、文化资源分类与空间布局、文物与文化资源点古今风貌、沿线重点地段720°全景、景区虚拟漫游等内容。
据悉,省文投集团积极拓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以“云平台”为引领推进一系列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既多端链接政府、公众和企业,整合碎片化文旅需求,又宣传推介城镇、剧院、老字号,推动“文化运河”向“数字运河”延展。
如何利用数字化展陈手段,将现鸡鸣山、和平公园西园与文学客厅区域整体打造成为兼具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南京文学公园—文学山—文学馆—文学小路”?如何借助AR沉浸式游览报恩寺遗址,打造大报恩寺遗址元宇宙项目……8月,2022南京“文都云”元宇宙创新大赛发布“招募令”,邀请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探索城市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路径。
据南京市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介绍,南京市文投集团历时2年打造上线的南京文学之都数字云平台(文都云)一期平台,是国内首个城市级文化云平台。该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景呈现2500年南京文脉。“我们联合南京大学团队,搭建南京文学大数据基础资料库,深入挖掘超1600万个文学文本数据,囊括近4000个南京历史地理点位数据、近1000个文学事件、超800个文学人物,形成南京文学知识谱系。”有了这张“数字文学地图”,使用者在南京任何地方点开“文都探秘”,就可自动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获取坐标介绍、文学典故、3D模型等信息。
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飞向月球》中,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的活动,被数字化技术模拟还原,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南京文化数字化的成果之一。深耕数字基建领域的南京万生华态,近年来采用全新的IMR数字创作技术,融合了扫描、运动捕捉、虚拟制片、数字人等不同领域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创作。此外,他们还在对数字化还原南京六朝博物馆馆藏文物“青瓷莲花尊”、明孝陵石像等进行了诸多尝试。
“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从科研角度上来看,数字化技术可以修复、再生文化遗产,建立数字档案;从文化传承角度上来看,数字化技术可以深度介入文化艺术创作;从产业角度上来看,数字传媒、数字文旅、数字教育等都是可探索的方面。”南京万生华态公司星宙之形研究院负责人陆郝凌说。
2024-11-06
2024-11-06
2024-11-06
2024-11-06
2024-11-04
2024-11-04
2024-11-04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0-30
2024-10-30
2024-10-27
2024-10-26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