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山水在城中,产业有更迭,一座座“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剧场里,好戏连台,剧场外,城市即舞台,一场场湖湾音乐节为城市文旅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古镇老街守护着城市记忆,延续着烟火气息,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高人气;由工业遗产改造成的园区街区,跃动着时尚与创意的活力,也孕育着一个个新经济“增长极”……无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涌动着文化基因,闪耀着人文之光。
在加速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航程中,无锡该如何在传承中延续江南文脉,在创新中激活时代价值,铸就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的人文经济新形态?在5月31日召开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研讨会,及“无锡以文兴城的实践路径”研讨会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实践等相关报告发布,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探讨无锡人文与经济共荣共生之路,开启无锡探究人文经济学的新起点。
梳理“无锡样本”实践脉络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拓展,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宏伟壮阔的实践中,一种发展的新范式——“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逐渐形成。就无锡这座城市而言,其文化和经济共生的内在逻辑有何独特之处?又将如何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和《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人文经济密码》两个智库报告发布,解答了这一系列问题。
由新华社江苏分社发布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共分6个章节,总结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无锡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新范式,以大量实践案例阐释了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实践逻辑,探讨了推动人、文化、经济三大要素共同发展的方法论意义,阐释无锡人文经济如何激荡发展。“无锡,山水文化、吴文化、工商文化交相辉映,是研究人文经济学、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成为人文经济学构建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支撑。
无锡将持续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养分,更好助力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为此,无锡市委宣传部将携手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共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无锡研究基地”,并将与江南大学共建“江南大学人文经济研究院”。两个研究基地依托新华社江苏分社、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的全球信息传播优势与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优势,聚合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力量,系统全面挖掘无锡人文经济发展实践与内涵,为推动人文经济学研究长远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在文脉中探寻发展密码
每座城市都是一部独特的、连续的人类文化记录簿,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识,也是城市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无锡是工商名城、风景名城、历史文化名城,这三个‘名’就蕴含了人文经济的密码。无锡是人文经济的重要发源地。”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表示,三千多年前,泰伯奔吴,带来了中原的经济文化,吴文化包含了经济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吴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吴地文化、人文精神与经济社会的结晶和源头。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袁灿兴表示,无锡的文化,从来不是封闭的文化;无锡的人文经济,从来都是开放的、重实际的人文经济。无锡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商业流动性,联通着南北,交融着东西,形成了无锡开放的态度,重视实学的精神。而正是实学的底蕴,带来了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在无锡诸多领先行业的企业身上,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实学精神、开放态度。”在袁灿兴看来,不管任何时代,保持开放态度,视野开阔,注重“实用之学”,埋头做事,实事求是,是无锡兴盛不衰的密码所在。
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与太湖文化的相互交融,赋予了无锡通达包容、睿智灵动的天然禀赋。“无锡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继承和发展江南文化,着眼点和着力点应放在赓续文脉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浙江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立军提出,以文兴城,无锡要充分挖掘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城市风貌和城市设计,保护好城市的根和魂,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和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质。
聚人文之力为发展之力
文化是资源,也是资产,更是生产力。
“文化的现代化需要科技和创意,通过各种载体向国人和世界传播,展示自身的软实力。”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春劼指出,人文经济学强调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无锡在继续保持产业强市、科技强市、城建惠民的同时,需要在以文兴城上加大力度。他进一步分析,无锡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尤其是名人资源,这是无锡极其珍贵的名片,全面而深刻地总结历史和过往经验,是无锡实现文化与经济共同繁荣的关键一步。
“进入新阶段,无锡需要在新的高度上提倡江南文化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取向和扎实严谨的学风文风。培育新一代文化大师级领军人物,鼓励支持文化发展上的互相砥砺、切磋琢磨、流派纷呈,充分保护、激活和调动无锡人民的文化创造力与创新力,推动无锡成为枝繁叶茂、气象万千的‘文化大市’。”安徽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孔令刚建议,无锡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地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让城市焕新出彩。
以文兴城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立足点不仅是“经济城市”,更应该是人文城市,要把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会长、文化学者严克勤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科学调整新时代城市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加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的必然要求。无锡可以借鉴上海、杭州等城市发展经验,从文创、文旅、文教三个方面,形成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实践方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步向崭新的未来。
创新赋能增添“无锡亮色”
“文化赋能就是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发展。”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说,无锡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引领文化交融赋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部署,不断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有效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动能。推动文化与其他经济业态深度融合,探索“文旅+农业”“文旅+体育”“文旅+科技”等新业态新模式,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交出“无锡答卷”。
宜兴有7300多年制陶史,和600多年紫砂史,而今,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践,书写着“以文兴城”的新篇章。公司董事长王吉介绍说,借助紫砂供应链多方资源,企业将众多紫砂艺术品的版权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产品,发掘了如前墅龙窑、东坡书院、婳堂系列等文化IP,并正在积极推动IP转化。“我们实践的正是这样一条以科技为引擎,以文化为灵魂,推动紫砂文化与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深度融合之路。”王吉说。
“从传统的丝绸、茶叶到现代的数字娱乐、创意设计,杭州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无锡的文化产业也正在爬坡过坎,不断跑出令人瞩目的‘加速度’。”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发展战略研究所副院长、研究员王立军鼓励无锡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吸引文化创意人才集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通过创新驱动,充分挖掘文化的潜力,这不仅包括对历史文化的创新利用,也包括对现代科技的有效整合,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韩玲、张月 摄影:宗晓东、钦嫣、吕枫)
无锡拥有人文与经济共同繁荣的密码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洪银兴
从江苏沿江地区的传统和实践来看,人文与经济融合就体现在以文化人,从而以文化经。相比较其他城市而言,无锡的人文景观、人文积淀更深,众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出自无锡,他们的经济学思想都诞生在无锡,充分挖掘这些人文景观,就是一部中国的人文经济史。无锡经济发展快且稳,原因之一是无锡有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本土企业家,他们办实业、做教育,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同时,无锡也拥有一大批本土的科学家。这两类人共同作用,让无锡经济获得了面对风浪的韧性。苏南模式之所以出现,也是这种人文精神的延续。为此,无锡应当弘扬企业家精神,弘扬本土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无锡有条件成为人文经济的全国先导区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章剑华
无锡经济实力雄厚、自然风景绝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研究人文经济的样本。无锡有条件成为人文经济的全国先导区,有利因素是“五有”:有传统、有基础、有成果、有经验、有使命。为此,要在多个方面继续探索、做好先导:首先是思想先导和政策先导,制定推动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其次,是实践先导,探索新路径、形成新范式、培育新业态、发展新经济。然后,通过经验先导、理论先导,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研究人文经济交融发展的方法论,使人文经济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长三角人文经济版图中的无锡担当
新华日报社原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金伟忻
绵延千年的江南文化,是助力长三角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无锡则是江南文化的源头之地,是江南文化中的“C位”。人文要素不仅仅是历史的、地域的、传承的,它与经济要素一样是流动的,是开放的,是融汇的,是迭代的。厘清地域的人文基因图谱,有利于从地域深厚的历史积淀向人文资源增值开掘转化;有利于从地域性文化记忆向现代性的人文经济融合转化。在同城效应中,活化人文底蕴,传承千年文脉,需要不断强化“舌尖上的记忆”“乡愁中的记忆”和“传统经典的审美记忆”等多种记忆,这些都是生生不息的活态文化,也是最能浸润人心的力量。
弘扬工商文化、厚植实业之基
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丁宏
无锡“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为无锡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以文兴业增强经济创新活力,无锡弘扬工商文化,厚植实业之基,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地位,推动文化与其他经济业态深度融合,探索“文旅+农业”“文旅+体育”“文旅+科技”等新业态新模式,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交出“无锡答卷”。
新时代更应发展“江南文明”
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郇庆治
放眼全国,江苏、广东等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实力强的地域,应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现代化经济的生态化和更高水平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拥有江南水乡‘代名词’、身处‘苏南模式’核心的无锡,更应在新时代大力发展‘江南文明’,从人文、社会、生态与经济的多元素均衡考量,展现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典范区域。”
着力将文旅精品打造成时代遗产
灵山文旅集团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拈花湾文旅董事长 吴国平
新质生产力是文旅产业的“新增长极”。如同故宫之于北京、卢浮宫之于巴黎,灵山胜境、拈花湾也应成为无锡的“城市名片”。灵山文旅从一棵老树、一口枯井、一段残垣起步,积极挖掘自然景观的历史人文故事,历经三十年的打造与沉淀,灵山胜境、拈花湾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影响力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应以此为起点,让城市文旅精品成为城市的标志、历史的记忆和时代的遗产。(韩玲、张月、姚程玉)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