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一路“追光”的科技工作者 无锡厚植科研沃土,打造创业乐园

2024-05-30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今天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无锡科技工作者的节日。“科学家精神”号地铁专列发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线上展览发布、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宣讲……这一天,无锡用实际行动向科技路上的“追光人”致敬。

  拥有一群“追光”奋斗者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无锡把凝聚科技工作者力量、激发科研工作活力作为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科技工作者之家”遍布锡城,悉心服务科技工作者需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不断增多,传承弘扬“科学之光”;“科技服务工作站”触角延伸,把科技能量注入城市的各个角落。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无锡也用诚意满满的一路相伴,为科技工作者打造科研沃土、创业乐园、圆梦之地。

  悉心“建家”

  把科技工作者需求解决在“家”门口

  日前,一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在中国电子(无锡)数字芯谷科技工作者之家举办。这处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的科技工作者之家长期免费向科技工作者开放,不仅配备会场、网络等科教器材,还设立科技服务运营中心、数据展示中心、信息交流区、路演厅、科普专栏、党建之家等,充分服务科技工作者各方面需求。

  “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我们明确了有固定场所、有服务设施、有工作人员、有经费保障、有活动内容、有管理制度、有服务成效等几大标准。”中国电子(无锡)数字芯谷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科技工作者实际需求,科技工作者之家以学术交流、权益维护、生活服务、项目对接、业务培训等为主要内容,把这一“科研之家”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心灵的港湾、前进的驿站。

  想要在城市创新发展上抢得先手,必须拥有丰厚的人才资源积淀。无锡珍视科技工作者这一重要人才资源,发力为“科技追光人”服务。遍布在锡城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就是服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业务培训、权益维护的“科研之家”。

  据悉,我市已出台《无锡市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各级科协组织、科技园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单位,单独或联合建设组织类、实体类、阵地类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开展学术研讨、志愿服务、建言献策、人文关怀等服务。据统计,市科协累计已授牌19个“无锡市科技工作者之家”、7个“无锡市科技工作者微家”,2023年对6个“科技工作者之家”、10个“科技工作者微家”进行了资助。

  目前,我市一批科技工作者之家已建有健全的“建家”规则,保障场所正常运营,还与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服务、基金管理等第三方单位机构合作建立服务联盟,帮助解决科技工作者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需求,通过一站式、保姆式服务,让科技工作者把需求解决在自己“家”门口。同时,科技工作者之家将所有服务科技人员的工作都纳入“建家”的范畴,通过建设多种运营服务平台和活动载体,提升科学工作者之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与“追光者”相伴,无锡懂得倾听的力量。作为中国科协科技人才重点监测城市,我市制定了无锡市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服务模式,为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建立了畅通稳定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拓宽了解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意见建议、需求状况的途径,有效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

  精神传承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弘扬“科学之光”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就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5月30日,无锡地铁“科学家精神”号专列发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线上展览正式发布,全市各地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弘扬“科学之光”。

  在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各种载体中,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不仅是开展科学家精神宣教活动的“根据地”,也是科技工作者国情研修的教学点、青少年爱国主义和科学教育的第二课堂、社会公众红色旅游的新打卡地。

  步入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村焕然一新的姚桐斌故居,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互动大屏。右侧是一个献花互动大屏,参观者可在线献花、留言表达对姚桐斌先生的致敬、缅怀。进入第二进房屋,左侧橱窗内设有一个火箭模型,橱窗外配置滑轨屏,参观者可以通过点击屏幕上的指示箭头分解火箭,深入了解火箭头部、箭身、发动机、氧气罐、燃料罐的构造以及姚桐斌对航天事业尤其是火箭基础材料发展的贡献。基地不仅对姚桐斌科学家精神作出多维展示,还探秘中国“两弹一星”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水平。据了解,姚桐斌故居已线下接待约10万人次参观者。

  除了科学家故居,近年来,锡城越来越多“重量级”科研单位加入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行列。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科普教育基地采用专业展厅科普和科研实验室开放科普相结合的模式。5000平方米的专业展厅展示了研究院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参观者还可以走进科研团队的实验区域,在开放科普展示区深入了解科研团队的主要研发成果,甚至通过3D虚拟现实体验、巨幕全息交互系统等体验展示设备360°感受最新科技成果。

  据悉,我市已形成一批市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其中周培源故居入选国家级基地,姚桐斌故居、王选事迹陈列馆等3家入选省级基地。5月30日,市科协举办科学家精神宣传大使聘任仪式,未来将持续推进科学家精神“进学校、进院所、进企业”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之光”。

  力量集结

  科技群英汇聚“超级智库”澎湃创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工作者奋战各行各业岗位,用勤劳与智慧开发新质生产力。他们形成智库网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他们积极投入科技志愿服务,推动全民科普共建“科创之城”,将科技的触角延伸至无锡的各个角落。

  说起鸿山,许多市民的第一反应或许是葡萄之乡,自从鸿山科创园建成“科创中国”(无锡)科技服务工作站之后,这个农业底色浓厚的乡村,科创浓度不断“飙升”。日前,科技部“中英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赴鸿山调研,来自江南大学、英国萨里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教授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等课题,为依托人工智能新技术促进鸿山本地全产业技术升级打下更深厚的基础。“这是鸿山科创园国际合作破冰之旅。”科创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开展“科技小院”项目,积极对接科技资源,让服务于产业发展的科技迸发出实实在在的能量。

  科技服务工作站的触角遍及无锡各地,科技工作者用聪明才智助力城市澎湃创新动能。目前,我市已形成由院士专家领衔的科技智库网络,主动服务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同时配合《科技工作者建言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以高质量建言助力高质量发展。仅去年一年间,就有14位两院院士深入我市科研院所、企业、园区、学校等,为无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从市科协了解到,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科技志愿者注册总数达7.42万人,成立科技志愿服务组织1372个,创建服务品牌项目377个,均排名全省第一。调动科技志愿者资源壮大科普力量,无锡出品的《科学第一问》直播科普公开课辐射全国5省7城,累计受众百万人次,并走出国门,成为“一带一路”无锡科普名片。

  集结“科技追光人”提升城市“科创浓度”,继2020年获批中国科协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来,我市聚力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产业聚能、生态赋能、机制提能”的“科创中国”无锡“样板间”。去年,我市成功跻身中国科协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记者 朱冬娅)


  科技工作者心声

  ●杨申申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下工程室主任

  作为深海科技一线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于深海装备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有幸参与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研发,见证了我国深海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发展历程。全球海洋的最大深度是有限的,但是深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无限的。未来我们将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努力奋斗!

  ●陈道桢

  无锡市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无锡以其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著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科技型企业和医疗机构得以蓬勃发展。我先后支援新疆阿合奇县和青海省海东市,组织开展了大量高难度医疗手术,并注重当地医疗人才的培养,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医学需要团队精神,通过传、帮、带和学术梯队培养,推动医院制度的完善。作为一名医务科技工作者,我将用生命书写医学的崇高,做医疗事业的使者。

  ●王刚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拥有活跃创新氛围的无锡是科技工作者的“宝地”,我主持开展的多项功能性乳酸菌开发和机制解析研究进展顺利,其中部分取得国际首创成果,并实现了相关益生菌株的产业化应用,服务超30万消费者。作为一名活跃在益生菌与肠道健康领域一线的科研人员,我将矢志不渝致力于功能性益生菌资源挖掘、益生机制解析和产业化应用的研究,服务无锡食品营养与健康事业发展。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