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深秋的山羊坞尖山透着略微凉意,洁白的油茶花镶嵌在漫山的青翠中,远远望去,好像星星点点的雪装扮着将来未来的冬天。山上的马蜂已经准备好过冬了。张光华把今年的新蜂王汇集起来装进过冬桶,再放进过冬房,等待明年春天蜂王们苏醒后,筑巢、产卵……然后他又可以捣新的马蜂窝、生产新的马蜂产品了。对于马蜂,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捅破马蜂窝”这句民间俗语。但实际上马蜂浑身都是宝——蜂蛹可做成菜肴,蜂巢可作中药材,马蜂酒则具有祛风除湿等功效……张光华是捣马蜂窝的“老手”。他出生在位于?山羊坞尖山脚下的建德市李家镇沙墩头村西坑源自然村,这是一个距离杭州市中心180多公里的偏远山村。十五六岁时,张光华就敢独自上山捣马蜂窝了。但马蜂凶猛且带有毒性,每次捣马蜂窝,张光华都像在历险。正是这个原因,让张光华生出了人工养殖马蜂的念头。2017年春节,张光华赴云南宝山拜师学艺,初步掌握了蜂种选育、蜂箱预制、种蜂交配、孕蜂越冬、辅助喂养等马蜂养殖技术,并从师傅那里买了两个品种50只种蜂,回到西坑源村开启了浙江省人工养殖马蜂的先河。他把自家原来建在山上的老房子整理出来,设置了育蜂房,又制作了蜂箱;到5月份蜂王、公蜂和职蜂配置基本完成后,300多个蜂箱全部挂树或埋设山林。张光华介绍,马蜂主要分地蜂和树蜂两种,地蜂个大巢也大,巢的直径约60厘米,高约1米,其要求地域开阔,每巢之间要间隔2公里以上;树蜂个小巢也相对较小,巢的直径约40厘米,高约60厘米,树蜂可以高密度养殖,一亩林地可安设10个蜂巢。在多年养殖中,张光华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养殖设施和技术。“比如这个筑巢箱,当时师傅教的是用纸片作盖顶,我现在改用木板,能起到防雨、防晒、防潮的作用,且可以直接挂到树上,省事省力。”张光华拿出自制的筑巢箱向记者展示。繁育房也进行了改良,通过设置控王片,蜂王出不去,职蜂则可以出入采食,使蜂王营养全、体质好、产卵多;捕蜂箱则调整了孔眼,野生马蜂进得来出不去,可有效补充蜂王,改良蜂群质量;此外,张光华还利用野生蜂与养殖蜂交配,产生了新一代杂交马蜂,其体格更健壮,抗病性更强,产卵率更高;他还试验了“一巢双王”养殖法,用物理隔离使两只蜂王在一个巢中各管一片领地,相安无事,蜂蛹数量大幅上升……马蜂以山林里的鳞翅目幼虫和果汁及树浆为主食,利用大山资源开展马蜂人工养殖,可以有效发展林下经济,开出一条山区致富新路。张光华的马蜂养殖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几年,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相继资助张光华开展“马蜂人工养殖及产品开发技术提升示范”研究,总结推广其马蜂养殖技术,培育新兴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资金扶持下,张光华的马蜂产业越做越大,向他学习养殖技术的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据了解,去年张光华养殖马蜂300巢,其中地蜂30巢,树蜂270巢,通过卖种蜂、鲜蜂、蜂蛹、蜂巢、蜂酒,一巢树蜂的产值近万元,一巢地蜂的产值2万-3万元。养蜂设施和技术也持续提升。“这是新的筑巢房,一个月后就完工了,明年蜂王们就可以在这个‘新家’筑巢了!”张光华指着正在结顶的筑巢房,满眼期待。接下来,他会继续推进马蜂新产品的研发,并计划申办民间研修培训平台,让更多山区群众参与马蜂产业,走上致富之路。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