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1994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浩浩荡荡,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治家高瞻远瞩,在姑苏古城东的水田洼地种下了一颗种子,点燃了共建世界一流园区的世纪梦想。
历史选择了园区,园区创造了历史。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30年间,苏州工业园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神笔飞扬,谱写了跨越发展、勇立潮头的精彩华章。
技术有芯,精神有“芯”。而立之年的苏州工业园区,在278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上,朝着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扬帆远航。永远瞄准一流,与快者比,跟强者赛,朝高处攀——这是园区恒久不变之“芯”。
开放合作 奠定城市发展基因
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开放合作是园区的城市基因。1994年5月12日,随着金鸡湖西岸打下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第一根桩,这一起步比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晚了整整10年的合作园区,迈出了追梦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步。
中新合作,“新”在观念理念的碰撞,“新”在体制机制的革新,“新”在对“拿来主义”的本地化吸收借鉴。当来自海上的风吹遍金鸡湖畔,2500多年的白发姑苏焕发新生机。
——高起点借鉴坚持“规划即法”。1994年,中新两国专家开始编制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详细规划。坚持无规划、不开发,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业”的开发顺序,率先引入“灰地”“白地”等先进规划理念,保持了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科学性,一张蓝图绘到底。
——高水平建设为城市未来留空间。园区在早期开发建设过程中,按照“适度超前、滚动开发”“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高标准打造“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建设高质量的工业区、居住区、商贸服务区、绿化景观区和各项配套设施,充分体现了“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鲜明城市特色。
——招商引资的亲商理念。上世纪九十年代,苏州正处在内转外的转型时期,很多人还停留在发展乡镇企业的传统模式中,对如何发展外向型经济、如何引进外资项目,却是雾里看花。园区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的重中之重,突出招商引资“龙头”地位,探索了联合招商、小分队上门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模式, “龙头”舞动,全盘皆活,优质项目资源快速向这片新兴的发展沃土汇聚。
从1994年到2000年底,园区走过了极其艰难的创业阶段,取得了极为不易的发展业绩。在硬件建设方面:科学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首期8平方公里开发基本完成,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初具雏形。在软件建设方面:积极借鉴新加坡在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探索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精简、统一、效能的管理体制,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在经济成果方面,年均增速达到70%左右。与开发前相比,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了近四番达到130.5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3倍达到16.3亿元,外贸总额从几百万美元扩大到34亿美元,占苏州经济总量比重从1998年的4%上升到10%左右。
窗口效应 联通世界实现跨越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对外开放掀开新的篇章。这一年,中方全面主导园区开发建设,苏州正式启动园区二、三期开发,园区进入了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阶段。
西起227省道、东至星龙街,长度仅14公里的苏虹路,是这一阶段园区开发建设的见证者。2001年之前,这里错落分布着农户与水塘。不久后,机器的轰鸣就打破了乡村的宁静,镇村干部忙着征地动迁,工程建设人员挥汗如雨施工,招商人员带着全球投资者脚踩着泥泞进行项目选址考察。很快,动迁安置完成了,高等级基础设施建成了,博世、艾默生、安德鲁、SEW、三星电子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纷纷将项目落在这里,苏虹路成为园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扇窗口,“苏州堵车、全球缺货”的评价由此而来。
从1994年启动到2003年,是园区发展历程上的第一个十年。2003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6亿元,分别是开发之初1993年的32倍和117倍。园区经济总量与开发前1993年的苏州大市基本相当,等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面对跨越式、超预期的成绩,园区未雨绸缪,加快推动从资源依赖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型。从2005年起,相继推出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创新跨越三大行动计划,其后又陆续出台生态优先、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产业三年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等行动计划。“九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园区打开了新的发展方向,转型升级创新提升再次走在全国前列。
2002年起,园区在独墅湖畔开建高等教育示范区。2006年,园区推出科技领军人才工程,面向全球征选自主创新型科技创业项目,建立专家库进行评选,获评项目享受项目启动资金、风险创业投资、跟进风险投资、项目贷款担保、统贷平台支持等5个专项资金资助,并给予项目资助配套、研发用房补贴、租用住房补贴、购买住房补贴、家属子女安置等5 项重点支持。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培育各级领军人才3453名,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专家346人,其中创业类占全国6.5%;90%以上人才企业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
新世纪的前十年,园区通过中新合作区扩区、撤镇设街道全域城市化等探索,在成立15年之际,实现了“四个超千亿”的目标: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同时,把开发建设的“园区经验”辐射开来,迎来合作发展天地宽的跨越式发展。
全新使命 引领探路攻坚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园区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深化改革,攻坚突破,勇担“引领、探路、突围”使命,探索了一条开放与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园区新实践全面展开。
2015年9月30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同意在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至此,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
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自贸片区面积60.15平方公里,超过江苏自贸区一半面积。5年来,苏州自贸片区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210项,其中13项全国复制推广,53项全省复制推广,正加速成为全国制度创新最活跃、开放底色最鲜明、产业优势最突出、创新动能最强劲、营商环境最优越的自贸片区之一。
手持发展“王牌”,园区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引进来”向“走出去”、外向带动向创新驱动、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形成“2+4+1”特色产业体系布局,加快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累计集聚外资项目5100多个,其中,包括10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74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0亿美元,经认定的省级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71家(约占全省17%),获评江苏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累计引育科创企业1万多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7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95家,境内外上市企业66家,各级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超200家,各级瞪羚及瞪羚培育企业近90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8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3%;
始终肩负着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重要职责,园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好开放路、打好创新牌、下好改革棋,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彰显独特魅力。
自立自强 迈向全球星辰大海
2023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首站就到了园区,称赞园区“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上确实是走在前列”“值得看,看了让我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了底气”,要求园区“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园区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园区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向“新”求质,以“质”逐远。
——依托“2+4+1”产业布局持续锻造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招大引强、培优育强,发挥“链主”企业牵引带动作用,因企施策,梯级培育,支持龙头企业领航发展,规上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前瞻布局“纳米+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双碳”等方向,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未来产业集群;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的良性循环。增强高校对产业科技创新的引领力和支撑力,发挥高校教育阵地、科技重地、人才高地结合体重要功能,服务园区“623”产业体系布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壮大科技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等梯次培育工作,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努力打造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引擎。
——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加强对苏州实验室等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的要素资源保障和服务,协同做好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的建设运行,推动各级创新平台发挥协同效应,大力推进以应用端需求为导向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加速创新产出效能。
——持续增强开放活力,深化中新合作和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沪苏(州)同城、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汇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开放创新资源。
面向未来,园区扛起“挑大梁、勇登攀、走在前”的责任担当,在一体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4+1”等重大任务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园区篇章。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