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回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税收占比84.1%、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3.41%,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万亿之城再出发实现良好开局。
“新能源之都”扬帆奋进,产业集群聚链成势。“发储送用网”生态全链条加速崛起,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近80万辆,均创历史新高。理想汽车第100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世界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工建设,十大新能源应用场景全面赋能生产生活,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
创新主体拔节生长,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上市企业数量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累计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00家以上、总量超54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67家、总量达2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39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历史最佳。
交通网络内畅外联,枢纽能级不断跃升。常泰长江大桥全线贯通,南接线工程完工,跨江融合加速实现。盐泰锡常宜铁路、丹金高速、德胜河、苏南运河等一批铁路、公路、航道工程启动,综合立体交通网持续完善。地铁5号线全速推进、6号线全面开工,地铁单日客流量突破40万人次。奔牛机场再添国际客运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450万人次。
太湖治理纵深推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一级支浜基本完成消劣,滆湖、长荡湖水质持续改善,太湖水质首次达Ⅲ类,长江常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生态岸线占比保持全省第一。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连续三年改善,PM2.5浓度绝对值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低。顺利通过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入选正面典型案例。成为首个举办“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的地级市。
文旅融合引领潮流,城市活力全面焕发。“青春乐都”精彩出圈,全年举办各类大型演出活动23场,吸引乐迷超70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超40亿元,蝉联全国音乐节票房冠军,全国青年乐迷“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文艺精品再创佳绩,广播剧《彩虹路上》获“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总数累计达15件、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主要工作(一)扩需求稳增长,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全省第一。落实阶段性税费优惠129亿元,惠及经营主体120万户次。新增入库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36个。实际使用外资15.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3250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常享游”入选国家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二)强链条育集群,产业优势持续巩固。成功举办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会、投资常州大会,推动出台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构建中心城区1公里充电服务圈,平均充电单价全省最低。合成生物“一城三园”格局加速形成。动力电池、轨道交通产业链入选全国质量强链重点项目。
(三)抓改革谋创新,内生动能持续增强。打造“常享办” 营商环境品牌,“政企通”入选全国数字政务优秀案例。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市级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与工业母机“国家队”共建合作深化。引进人才超12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1年全省第一。
(四)提品质优环境,城乡面貌持续焕新。扎实推进“两湖” 创新区和高铁新城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个、城中村改造超1.7万户。溧阳“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有效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环境绿化满意度蝉联全省第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增幅全省第一。交通健康指数连续六年保持全国主要城市第一方阵。
(五)解民忧办实事,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扶持创业1万人。市慈善总会募捐量全省第一。完成1.3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改扩建中小学校43所、竣工17所,增加学位1.15万个。市一院高新院区开工建设,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市医疗急救中心竣工投用。
(六)防风险保安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举一反三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入选“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镇(街道)基层安全监管执法队伍配备实现全覆盖。发布全国首个“人人社区”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区、镇两级综治中心(“一站式”矛调中心)实战运行。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大气、水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省下达任务。
重点工作(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向好势头。释放消费潜能。创新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序发放消费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拓展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培育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0个,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商圈4个。
狠抓项目投资。全年新增总投资超亿元项目500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60个、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以上。组织实施高端化、智能化技改项目800个以上。稳定外资外贸。支持外资企业在常布局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功能性机构。争创国家级新能源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入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工作,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二)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新能源产业优势。努力实现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的崭新目标。争创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基地、国家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创新建设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等新型补能场站。
促进产业集群提质扩容。持续完善“1028”产业体系。加强优质企业梯队培育,规上工业企业超7000家,新增上市企业2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优化布局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
(三)着力强化创新引领,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提升平台载体源动力。深化“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智能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动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升格和全域高新区创建。激活企业主体创造力。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1600家,独角兽(潜在)企业累计超85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增强创新生态竞争力。升级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青春留常”综合资助等政策。建立“1028”产业体系核心人才库,在高科技企业、高校院所之间开展兼职互聘。打通知识产权转化链条,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
(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做优“畅通办”总门户,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扩面增效、企业数字档案袋扩容提档,常态化提供“直通车”服务。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鼓励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金融平台。用好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平台,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全面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试点、新型地下空间(盐穴)利用省级试点。扩大开放合作成效。高质量办好世界新能源博览会、“对话全球CEO”等重大活动,建设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更大力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共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
(五)着力拓展空间格局,提升城市风貌品质。构建高能级交通枢纽。加速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全力打通跨江通道。不断畅通“高速中环”。织密快速路网和地铁组网。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高品质生活空间。着力提升“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功能。有序推进高铁新城建设。精心抓好老城厢复兴发展。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和老旧电梯更新等工作。实施高效能精细管理。构建由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组成的全域绿地体系。深入推动“地铁+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实现停车“无感支付”全覆盖。
(六)着力实施乡村振兴,奋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新改建高标准农田8万亩,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144.5万亩以上。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强化重大品种协作攻关。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持续推动行政村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全覆盖。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常字号”品牌。深入实施“龙城英才乡土人才”、万名新农人培育等行动计划。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模式。探索出台村集体经济激励政策。
(七)着力厚植生态底色,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深化太湖综合治理。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攻坚,全面完成“1+8”专项行动重点任务。实施年度重点项目180个以上, 污水排放控制区整治率达7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升至90%以上。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全力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后半篇文章”。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全面完成“美丽河湖”建设任务。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新增有机废弃物处理能力 27.3万吨/年,打造“无废城市”常州示范。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推动低质低效园区向高端工业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文旅融合片区多元转型。深化碳排放预算管理试点,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八)着力聚焦文化铸魂,涵养城市人文底蕴。强化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加快建设三星村考古遗址公园、寺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和常州名人馆、非遗体验中心。推进焦溪古镇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精心做好名人故居活化利用。
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天目湖动物王国文旅综合体、恐龙星球等项目。提升青果巷、前后北岸等历史街区文旅功能。办好太湖湾音乐节、常州文化旅游节和东坡文化旅游系列活动。
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效能。深化文博图美、纪念馆等重点场馆延时开放服务,创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优化全民健身公共资源配置,创办“全民健身、共度佳节”群众体育系列活动品牌。
(九)着力推进共同富裕,绘就民生幸福画卷。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健全“家门口”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左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稳步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保障标准。优化“一老一幼”服务。推动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愿改尽改。引导物业、家政等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推进老年大学“五位一体”校区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教育医疗优质均衡发展。统筹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深化县域医共体改革、城市医联体改革。
(十)着力守牢安全底线,夯实社会治理基础。筑牢公共安全屏障。久久为功推进“1+29”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等综合治理工作。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系统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及地上配套市政设施建设改造。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持续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广“儒林实践”,加强综治中心(“一站式”矛调中心) 规范化建设。深化“一网统管”建设,完善“三级联动、五级响应”城市运行指挥体系。优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推进全科社工服务窗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