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门急诊取消核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学生如遇“混阳” 抗原检测阴性也可进入校园

2022-12-17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目前全市抗原试剂日产量已达到500万人份

力争12月底前全市发热门诊接诊能力提升5倍以上 

杭州举行疫情防控第五十八次新闻发布会 

市卫健委回应“核酸报告出具较慢”等问题

每日商报讯 昨晚,杭州市举行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第五十八次新闻发布会,市卫健委、市经信局、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会上,相关负责人明确,从今天起,杭州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取消核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医疗机构门急诊

取消核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应旭旻表示,为方便市民看病就医,从12月17日0时起,杭州全市所有医疗机构门急诊取消核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为进一步缓解核酸检测压力,健康码首页将根据核酸或抗原结果综合判定检测阴性时间(市民可通过健康码“杭抗原”功能自行上传抗原检测结果)。

同时,幼儿园、中小学生核酸检测后如出现混管阳性,可以用抗原检测代替单人单管核酸检测,抗原检测阴性便可进入校园。

为提升发热门诊的服务能力,杭州市早前已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诊室。截至12月15日,杭州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开放发热门诊64家,开设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191家,日接诊约15000人次。今年12月底前,杭州将尽力将发热门诊的接诊能力提升5倍以上。

针对“重点人群分级管理”问题,应旭旻介绍,截至12月15日,杭州已对132.13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健康调查”,并提供了健康指导、健康监测、用药指导、协助就医转诊等点对点的服务,对有治疗需求、但自行就医有困难的居家治疗人员,已由社区医疗服务专员及时帮助协调。

截至目前,杭州已有51家医疗机构开通了互联网诊疗服务,并鼓励医疗机构提供24小时的网上诊疗服务。下一步,杭州将在互联网诊疗服务上加大扩面提质的力度,切实提升患者网上就诊体验。

市经信局:

抗原试剂日产量已达到500万人份

会上,对于“重症救治资源储备”问题,应旭旻称,为更好地应对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全市非定点三级医院将设置综合ICU床位986张,这些资源将于12月底前全部配置到位。另外,全市二级综合医院,包括二级的中医院,还将配置重症床位253张,作为三级重症ICU床位的应急补充。同时,为全面提升杭州市重症救治医务人员的救治能力,12月20日前,杭州全市将完成扩增重症床位所需要的8000余名医务人员的重症培训。

针对“杭州全市防治新冠医疗物资储备的问题”,杭州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建祥称,杭州抗病毒、解毒类的中成药品种较多,抗原检测试剂、医用口罩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杭州现有的两家新冠抗原生产企业,日产量已达到500万人份以上。另外,杭州的医用口罩日产量已达1000万只,其中,N95口罩的日产量达60万只。

总体来说,目前杭州全市救治新冠的医疗物质生产平稳有序,医疗机构储备物资和政府应急储备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部分品种存在抢购与囤药现象,使得真正有的需要的患者出现购药困难等问题。对于部分临床急需、市场供应紧张的品种,杭州将加大采购力度,通过全国、全省范围内的市场调节,全力保障市民的需求。

市卫健委回应

“为何核酸检测结果出具较慢?”

对于“疫苗接种以及新冠感染者如何救治”的提问,应旭旻介绍,截至目前,杭州全市有90多个接种点可提供吸入型新冠疫苗。医疗救治方面,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一般应居家隔离或自愿选择集中收治。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有重症风险因素的患者,可根据病情到相应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没有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的老年感染者,以及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没有心肝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等需要住院治疗的感染者,皆可居家治疗。

目前,杭州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准备好通过网格化管理的方式,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健康咨询、协助就医、心理援助等服务,指导感染者开展健康监测和对症治疗。“我们在全市每个社区都配备了医疗服务专员,为居家治疗的感染者提供健康指导、用药指导以及协助就医转诊等服务,为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目前杭州全市已积极进行医疗资源和医疗人员的配备,积极购买相应设施设备,紧锣密鼓地部署医疗资源的储备工作。”应旭旻说。

对于“近期核酸检测报告出具为何较慢,杭州后续会有哪些调整”的提问,应旭旻解释,核酸检测报告结果出具较慢的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因为目前检测结果阳性较多,混管追阳的情况明显增加;二是因为部分市民会重复检测,单管检测量过多;三是因为核酸检测系统和支付宝平台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呈现等方面存在问题。目前,相关部门已在积极沟通协调,相关技术问题将尽快得到解决。??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