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12月13日,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明妮·魏特琳的雕像如往常一般微笑注视着过往的学生。雕像底座上,“永生金陵”4个字熠熠生辉。她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舍身保护上万名中国妇孺,却也因此受到巨大的心灵创伤。
日前,《永生金陵:魏特琳传》正式出版。这本30余万字的书籍,引用大量史料,集成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和学术界20多年的研究成果。
“魏特琳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该书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南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说。《永生金陵:魏特琳传》特别关注战争创伤对人类的影响,编委会通过大量医学理论数据,结合魏特琳日记、回美国以后的病情报告,来分析战争创伤对个体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发生后,魏特琳多次在侵华日军施暴现场解救中国人,日日夜夜在中国难民的哀告和求助中度过,多次目睹受害者惨不忍睹的尸体。她的努力,在今天看来,是需要很大勇气和高度人道主义精神的英雄行为,但她自己当时却因为不能解除所有中国人的痛苦而产生极大的无助感,反复自责。她的日记,记录了一个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挣扎求生、终于不堪重负的全过程。她说:“在我记忆深处总是悲惨的画面——难民们的画面。”
1940年5月14日,魏特琳离开南京,回到美国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1941年5月14日,她自杀辞世,享年55岁。她在仓促拟就的遗书中写道:“我的精神衰退在不知不觉中显然已经持续了多年。与其受精神错乱之苦,不如一死为快……我深深地热爱传教事业和金陵女大,如果我有十次生命,我愿意全部无私奉献给她。但很遗憾,我的此生辜负和伤害了这一事业,对此我深表悔恨和遗憾。”
张连红研究发现,魏特琳去世之后,世界各地对她形成了一种共同认知,在受过她帮助的中国、她的家乡美国,甚至是日本的一些左翼学者,都把她当作英雄来看。
“随着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不仅要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还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英雄精神,推动世界各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和反对战争暴行的视角形成共识,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张连红说。
记者 程晓琳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