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1983年,我刚到淮阴市(今淮安市)清浦区工作,春节前,区里给几个领导干部分配的过年福利,是每人两斤韭黄。在如今看来很平常的蔬菜,当时是用小土炕烘出来的,稀罕着呢。”近日,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80岁的淮安市政协原主席陈从亮与记者聊起“菜篮子”里的桩桩往事。
“那年头,领导干部待遇尚且如此,老百姓买菜吃菜,更是一件大难事。”陈从亮的一番话,掀开不少老一辈人的共同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是酷暑高温还是顶风冒雪,菜摊前总是排起长长的队,天刚亮就要守在菜市场门口,去晚一步就可能买不齐或买不到菜。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青菜、萝卜、白菜,反反复复老几样,尤其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咸菜、储存干货。
直至1988年农业部正式开启“菜篮子”工程,这样的情况才迎来转机。
“菜篮子”工程建设初期,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陈从亮历任清浦区区长、区委书记,宿迁(当时隶属于淮阴市)市委书记等多个岗位。其间,他多次跟随省、市领导到田间地头和蔬菜产销的各个环节调查研究、改进工作。“经过充分调研了解,大家基本形成一个认识,一定要改变蔬菜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解决蔬菜种植面积有限、季节性强、物流不畅等迫在眉睫的问题。”
陈从亮谈到的问题,在淮安市档案馆记录的资料得到了具体印证。比如,在1989年淮阴市的一次蔬菜工作总结会议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春节前风和日丽,菜多价低,确实喜人,但遭到2月底的一场大雪,菜农无法上市,菜价很快上涨”“菜田建设水平不高、产出率低,对市场调节能力差,存在靠天吃菜的情况”“菜场经营缺乏活力,无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市区25个经营网点,除淮海菜场外,其它都不理想”……
“为了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及省委部署,就‘菜篮子’工程作出专门规划,明确提出要抓住建设稳定副食品生产基地和改革产销体制两个重点方面。1989年3月,淮阴成立市蔬菜局,开始系统抓副食品尤其是蔬菜产销。”陈从亮回忆说,全市各板块陆续成立专门的蔬菜机构,形成了从市到县(区)产供一条线的领导体制。在当时行政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一些地区挤出编制用于蔬菜办机构建设,为系统化做好全市蔬菜产销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1988年至1993年底这一阶段,“菜篮子”工程对包括蔬菜、水果、畜禽蛋奶、水产品在内的蔬菜及各类副食品种开展了大规模的基地建设,同时扩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城乡集贸市场建设,初步实现了农副产品数量大规模增加、种类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肉、水果和蛋奶为主的“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1995年起,党中央提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同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这一时期,陈从亮作为淮阴市委常委、副书记,分工抓农业农村工作,亲身参与了淮阴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整体工作。“当时,副食品供应已逐渐稳定,‘菜篮子’工程扩展到城乡接合地区甚至城市郊区等更大范围,重点是建设规模化的‘菜篮子’生产基地与市场体系。”陈从亮介绍,全市各个板块都忙着扩建蔬菜生产基地,增设喷灌设施等,试验推广聚乙烯无滴膜、防老化膜、超微膜等新型覆盖材料。可以说,科学技术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成效,特别是温室大棚被成功应用、推广后,让传统蔬菜种植在淡季特别是冬季,也能产出一定量的新鲜蔬菜。
据淮安市档案馆资料记载,至1995年底,淮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有塑料大棚8万亩、中小棚5万亩,日光温室3500亩。淮阴市蔬菜局大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当年引进培育推广苏椒5号、中农系列、黄皮西瓜、无籽西瓜等各种蔬果新品种多达10余种。这年6月,淮阴市和上海蔬菜总公司共同成立申淮蔬菜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向上海调运蔬菜等20余万斤,多达10余个品种。
随着“菜篮子”工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不断探索新的流通方式,积极推进产供销贸一体化经营。在此背景下,淮阴市明确蔬菜副食品开放经营,尽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让产销直接见面。一批批副食品市场、农贸市场建立起来,农民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卖菜,菜园子、菜市场和马路上都是忙碌的运输车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淮阴已经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基本扭转了城市副食品供应长期紧张的状况。无论季节,无论远近,人们去菜市场都能看到几十种新鲜水灵的蔬菜,价格也在大多数人都能承受的范围内。渐渐地,“蔬菜淡季”“蔬菜荒”这些词便不再被人们提及。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变迁,如今,淮安蔬菜副食品已通过订单常年供应浙江、上海、安徽等地,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淮安蒲菜、淮安芡实等众多淮安特色农副产品深受全国各地市民欢迎。蔬菜种植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现在啊,无论是在农贸市场还是超市,从茄果类蔬菜、叶菜甚至是一些地区性比较强的蔬菜都一应俱全,不分冬夏,只要你想买,基本都有,更不要说各种生鲜网订到家的新零售业态。”退休后,陈从亮经常去买菜,他笑着说:“用年轻人时髦话来说,这就是实现了‘蔬菜自由’吧!”
记者 林元沁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3